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第一个脚印的人
保罗·达根
2012年8月25日,人类首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因罹患心血管并发症逝世,享年82岁。
奠定阿姆斯特朗历史地位的那次长达195小时的危险飞行——从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升空,到太空舱8天后落到地球——汇集了全世界的目光,在一个美国发生着深刻社会骚动和变革的时代,超越了文化、政治和世代分歧。
“飞行员喜欢飞行”
当平民阿姆斯特朗和他的机组成员、空军飞行员奥尔德林以及科林斯穿越太空时,全世界电视机前的观众见证了一幕扣人心弦的关于技术和勇气的“戏剧”。
站在舞台最中央、冷静并专注的,是一名务实的38岁宇航员,他就是阿姆斯特朗,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偶尔公开讲述其任务的时候,他的言辞通常是平淡不加修饰的,他的回忆主要是有关操作性问题。他说:“我是,并将永远是,一个穿着白袜子和多口袋工作服的书呆子工程师而已。”与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不同,阿姆斯特朗从未出版过一部回忆录。
尽管世人多是因为月球漫步记住他的,阿姆斯特朗回忆中的自己在月球表面的生活却是反高潮的,他说:“飞行员在漫步时不会感到特别愉悦。飞行员喜欢飞行。”
“他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指挥这项历史性飞行任务的使命最终落到了阿姆斯特朗头上,这和他的能力和阅历是分不开的。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生于俄亥俄州西部农业小镇沃帕科内塔。他在16岁生日那天得到了自己的飞行员驾照,尚不到可以独自驾驶机动车的合法年龄。1949年他参加了海军的飞行训练,并最终成为“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上他所在的歼击机中队里最年轻的飞行员。1966年3月,阿姆斯特朗在从事的“双子座8号”任务所表现出的应对危机的能力给NASA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3年后他们将“终极任务”的指挥权交给了他。
就在他和奥尔德林持续下降,试图在一个距离地球24万英里的星球上保持平衡的时候,登月舱轰鸣的发动机激起月球尘土形成了雾,干扰了阿姆斯特朗的深度知觉,遮挡住了月球表面的视野。在低于100英尺时,下降发动机的燃料降至临界水平。这意味着阿姆斯特朗只有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将登月舱缓缓降落到月球表面上,否则他将面临一个可怕的两难困境。他将要么取消下降,宣告任务失败,代价是国家声誉和国家财富;要么在燃料用尽之后,冒险进行某种紧急迫降,让登月舱在剩余的下降过程中借助月心吸引力下降,并寄希望于慢动作的下降不会对登月舱造成严重伤害。
最后,在只剩50秒的时候,登月舱“鹰”号的起落架降落在月球的土地上。他们危险的、长达12分钟冲向未知的降落使得阿姆斯特朗的心跳达到正常心率的两倍。
随着他的双脚于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晚上10点56分15秒踏上月球表面,全世界都听到了那句话:“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
NASA之所以选择了阿姆斯特朗而不是奥尔德林迈出走出登月舱的著名的第一步,还和这两个人的性格有关。
宇航员生涯结束后一直在与酗酒和抑郁症作斗争的奥尔德林毫不掩饰自己的固执和野心,他在NASA内部公开宣称,他认为自己应该是踏出第一步的人。
克拉夫特说:“沉默寡言、声音柔和、英勇无畏的尼尔·阿姆斯特朗,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我们恰好生在这个时代”
对于他的全球知名度,他说:“我们并非懵懂无知,但是对于公众的兴趣会演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毫无头绪。”
阿姆斯特朗在NASA管理层工作两年后,加入了辛辛那提大学工程系。其后几十年中,阿姆斯特朗成为一位隐居者,他婉拒了记者刺探其私生活的努力,直到大多数人都放弃或是失去了兴趣。因为对教师工会不满,他1979年从大学辞职,投身商业,成为一名投资人和企业董事会成员,从而赢得了个人财富。
但他也并非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位“隐士”。例如,1986年,他担任了研究“挑战者”号宇航飞船爆炸原因的委员会副主席。这是他罕见地走到聚光灯下的行为。一般来说,阿姆斯特朗对于公开露面活动的选择极其挑剔,只局限于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纪念活动,以及一些能够激发其兴趣的低调集会活动,如科技圈的会议等。
阿姆斯特朗2001年在NASA的口述历史节目中说:“回首过去,我们的确非常幸运,恰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充满感激。”  
(本文有删节和修改)
为什么尼尔·阿姆斯特朗是首次登月活动“终极指挥权”的“唯一的选择”?
本文行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这样有什么好处?
本文是怎样塑造阿姆斯特朗的形象的?
文章最后引用阿姆斯特朗的话说:“回首过去,我们的确非常幸运,恰好生在这样一个时代,我充满感激。”你如何看待个人成就与时代的关系?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3
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欧拉善用简洁的函数表达真理,欧拉公式至今仍被认为是最具美感、最有魅力的公式之一。他还曾写下《音乐新理论的尝试》,将数学与艺术美结合在一起。这位天才数学家富有创造力的一生,给后人有益的启示:探究真理的动力中饱含着对美的追求,科学之美可诱发出科学家无限的创造力。
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但不难看出他们对科学之美的肯定和重视。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我国科学家杨振宁则引用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曾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虹和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所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
在这些大科学家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们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超越感,是从科学和谐统一的思想中产生的愉悦自由的心理体验,是促使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原动力。
科学美还包括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不少科学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选择,往往是依靠审美直觉来完成。
比如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就是从磁与电共有的对称美中获得启示,后来被实验证实;物理学家卢瑟福探索原子和结构时有种直觉,感到原子核是一颗"小太阳";哥白尼在观察太阳系运动景象时这样描述:"太阳乘坐的宝座率领着它周围的行星家族"。正是这些审美想象,启发了科学家的灵感,引导着他们前往成功的彼岸。
反观我们的现实,科学美却被有意无意地冷落甚至剥夺,近乎一件奢侈品。备受推崇的奥林匹克竞赛,已异化为机械的题海战术,孩子们很难在独立思考中享受数学的韵律之美。在科研领域,不少人急功近利,把科学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失去了探寻更高层次的科学美的机会。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探寻到真理的内核。如果在教育中,先让孩子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挖掘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否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科研中,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对美的追寻之心,把单调枯燥的实验变成美的探险,或许更容易到达真理的彼岸。在科普活动中,多一些日升月落、星辰闪耀、遥望火箭腾空而起的美感体验,可能会让不从事科学活动的普通人也能更加崇尚自然、走近科学。
科学本来就是美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应是充满新奇体验的美的旅程。

1.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科学美"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学家探究科学真理对极深层理论架构的美的体会和感悟
B. 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和科学家发现自然之秘而产生的自我优越感
C. 研究科学过程中受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启发产生的审美想象
D. 促使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追求美、探索美的重要原动力
2.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科学成果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 欧拉的《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以数学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呈现了科学美
B. 欧几里德的数学专著《几何原本》具有音乐般的美妙品格
C. 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具有唐诗"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般的境界
D. 狄拉克的"单磁核"假说经实验证实出核与电共有的对称之美
3.

作者说,学习数学时机械的题海战术很难让人享受到数学的韵律之美,你赞同吗?结合原文提供的信息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

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

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

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2.

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学家的爱情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 元和80 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以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了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 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 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 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2.

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3.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4.

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 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 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 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跟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 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 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体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 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 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 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这真让我们这些后世的汉语使用者不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暇想:在远方那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chǎng)开了各自的门户。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②天,豁然晴朗了。③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小麦已经返青,望着满眼绒绒的新绿,你会感到,绿色自身也有生命。在沟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十分醒目。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1.

依次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

②它们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和表意美

③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2.

阅读第二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答:

(2)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答:

3.

第三段中①~③的文字(加"")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1)有语病的一处的序号:(2)修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