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黑河一腾冲线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黑河腾冲线
| A.与我国季风区界线基本一致 |
| B.与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界线基本一致 |
| C.附近集中了我国多数大城市 |
| D.附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 |
该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西侧生态环境脆弱
②西侧人口迁出数量多
③东侧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灾害较少
④东侧经济较发达,促使人口集聚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左图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 A.a | B.b | C.c | D.d |
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 A.甲、庚 | B.丙、庚 | C.乙、丁 | D.戊、辛 |
读“我国沿30°N几种地理参数随经度的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
| A.①年太阳辐射量 ②7月均温 ③地势 |
| B.①地势 ②7月均温 ③年太阳辐射量 |
| C.①7月均温 ②年太阳辐射量 ③地势 |
| D.①年太阳辐射量 ②地势 ③7月均温 |
②曲线在b处数值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温低 | B.云量多,反射强 |
| C.距海近,水汽多 | D.纬度低,对流旺 |
下面是我国某两省(区)的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影响甲、乙两省(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分别是()
| A.气候和地形 | B.土壤和水源 | C.水源和地形 | D.植被和气候 |
目前,甲、乙两省(区)正在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分别是()
| A.“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 B.平原绿化工程和太行山绿化工程 |
| C.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平原绿化工程 | D.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和沿海防护林 |
两省(区)储量都很丰富的自然资源是()
| A.水能 | B.天然气 | C.地热 | D.煤 |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
|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
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下图显示某年湖北省与相邻省级行政区往来货物的铁路运输量差异。读图回答第下列各题。
接受湖北输出货运量最多的邻省(直辖市)位于湖北以()
| A.南 | B.北 | C.东 | D.西 |
承担由邻省(直辖市)输入湖北的货运量最大的铁路线是()
| A.京沪线、京广线 | B.京广线、焦枝线 | C.京九线、枝柳线 | D.陇海线、焦枝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