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要不,你把它推走?”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务就是: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 |
C.末段的议沦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强化了主旨。 |
E.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说中的“三叔”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小说和现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一鹤
张居祥
江一鹤是一代名厨。他早年游历江浙一带,红案白案皆工,尤其是时鲜果蔬,在他手中更显奇妙。据说他从杭州一位前辈手里得一古本,日夜揣度,终于悟得五代名尼梵正的风景拼盘的奥妙,将中国的花式冷盘、雕刻拼盘技艺推向一个高峰。
江一鹤凭这一身绝技,独步苏杭,不想六十岁那年,忽然遁身山城盱眙,打算在此安享晚年。山城名店“金谷园”老板三番五次登门延请,终于说动江一鹤出任首席大厨,其实只是挂名。金谷园是百年老店,资本雄厚,为了让江一鹤成为永远的金字招牌,老板特意给他辟个很雅致的小园子。园子在半山坡上,南面正对淮河。人在园中,晴看帆影,雨看流岚,山石林泉,风景绝佳。可江一鹤将园子平整成一块一块菜地,不种奇花异卉,只种瓜果蔬菜。春来绿韭铺畦,夏至豆角满架。深秋时节,硕大的萝卜半截出土,像是正在捉迷藏的调皮小子,探出头来挑逗玩伴;冬天的大白菜,则在阳光下站成方阵,别有气势。去过园子的人都说可惜了,好端端的一个花园,被江一鹤弄成了农家菜园子。
江一鹤平时除了偶尔下厨看看徒弟做活,其余时间大多一个人待在小园子里,侍弄他的瓜果蔬菜,有时喝茶听越剧,有时也画画,但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画。
话说那年盛夏时节,苏浙沪三地书画界人士齐聚盱眙,举行华东书画名家邀请赛。这是五年一度的盛事,虽是民间活动,但因名家云集,所以规格极高。经过十天的角逐,山城书画名家汪遇农凭着一组《都梁十景图》的立轴力拔头筹。汪遇农是康熙年间进士汪元任之后,早年师从齐白石先生的得意弟子李苦禅,下笔颇有些苦禅的影子,尤其是大写意花鸟、松竹梅兰,鱼鹰龙马等题材的作品更是意态纵横。但他浪迹江南数年,并无建树,不免怅然。了解他的人都说:汪遇农学画,用情太深,得苦禅之形,终为苦禅所缚而难得其绘画之精神,可惜了!
汪遇农回到盱眙,终日悠游山水,参悟画意。盱眙古称都梁,佳山秀水,天然一派地上画卷,“都梁十景”更是名闻遐迩。汪遇农日日浸淫其中,如是十年,竟然跳出师门樊篱,自成一家。那天,汪遇农将十幅《都梁十景图》立轴往金谷园展厅一挂,纸上风景,烟霞满室,其他作品顿时失色。
按惯例,大赛闭幕酒宴在金谷园大厅举行。一时间,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金奖作品高悬大厅舞台之上,大家酾酒赋诗,飞觞论画。金奖得主汪遇农被簇拥着,如众星拱月。酒过三巡,正在大家酒酣耳热之际,忽见一个年轻的厨师,手持一特制竹质砧板,阔步登台,朗声道:“诸位先生,在下金波,躬逢胜饯,得为各位前辈掌勺,不胜荣幸。家师江一鹤先生为助雅兴,特制果蔬拼盘一道,敬请汪先生及诸位师友品鉴。”
只见竹质一尺见方的砧板上各色果酱打底,随意涂抹,竟然涂出一片湖青山绿、天光云影。然后以芹菜、豆芽、未熟的小蕃茄、黄瓜切片作材料,为树,为林,为亭,为草甸,为僧舍,为栏槛,拼成一幅绝妙山水画。近水远山,平林含烟,峰峦叠翠;僧庐野径,人影竹影,浑然天成。以果子酱为墨题款:瑞岩庵清晓图,汪遇农先生雅正,都梁人江一鹤作。大厅里人声顿寂。
汪遇农更是沉吟不语。
良久,转身,长叹!随即,他猛然扯下那十幅《都梁十景图》当众撕碎,既而面带微笑,长揖不起:“在下学艺不精,见笑了,诸位请回!”
后来,汪遇农不再作画,他拜江一鹤为师,专攻果蔬拼盘,数年苦习,居然将地上山水、盘中风景与胸中丘壑融为一体,学会了都梁十景的拼盘。闲时闭门读书,他对宋代陶谷《清异录》那段写梵正的文字尤为着迷:“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鲈酢、脍脯、醢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他晨昏诵读,日夜研习,参照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之诗意,拼成二十道经典果蔬拼盘,复原出《清异录》中的“辋川小样”。此外,他还将曾游历过的胜景一一化作盘中风光。真可谓“菜上有山水,盘中溢歌诗”。
有人问汪遇农为何不再作画,他总是微微一笑说:“我何曾停止作画?”
(选自2015年8月23日《淮安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江一鹤园子里的四季景象,充满田园情趣,既给读者直观具体的印象,也衬托出江一鹤清新脱俗的人格。 |
B.汪遇农在江南数年,在画艺上并没有取得成就,主要是因为他对李苦禅的作品并未用心领会,最终难得其神韵。 |
C.金谷园老板依仗雄厚资本,三番五次延请江一鹤出任首席厨师,甚至不惜为他开辟一个小园子,只因看中他的拼盘技艺,可见老板唯利是图的商人本性。 |
D.汪遇农舍弃作画而致力于学习拼盘技艺的故事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艺术家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创作实践的作风的批判,发人深省。 |
E.文中写汪遇农痴迷于《清异录》中梵正庖制之法的文字,看似闲笔,实则是汪遇农一贯潜心画艺的体现,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者对江一鹤的直接刻画着墨不多,但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相关文字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3)汪遇农一生钻研画艺,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4)本文题为“江一鹤”,但写汪遇农的文字远多于江一鹤,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最能清楚地将一个自由国家和一个在专制政府统治下的国家区分开来的,莫过于前者遵循着被称为法治的这一伟大原则。撇开所有技术细节不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先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个人有可能十分肯定地预见到当局在某一情况中会怎样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并根据对此的了解计划自己的个人事务。虽然因为立法者以及那些执行法律者大都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凡人,从而使这个理想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是法治的基本点是很清楚的,即留给执掌权力的行政机构的行动自由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虽然每一条法律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自由,但是在法治之下,却防止了政府采取特别的行动来破坏个人的努力。在已知的竞赛规则之内,个人可以自由地追求他私人的目的和愿望,肯定不会有人有意识地利用政府权力来阻挠个人此种行动。
这样,我们已经将一种个人在其中自由决定生产活动的永久性法律体制与由中央当局管理经济活动的体制作了区分,这种区别实际上是法治国家和专制政府之间的更具普遍性的区别的一种具体表现。在第一种情况下,政府的行动只限于决定那些现有资源得以使用的条件,至于使用这些资源出于何种目的,则由个人去决定。在第二种情况下,政府管理生产资料以用于一定的目的。第一种类型的规则可以预先制定,具有形式规则的外部特征,不针对特定的人的愿望和需要。它们仅被用来充当人们追求各种个人目标的工具。它们的目的是(或应当是)针对长远的时间,以致不可能知道它们对于某些人是否比对于其他的人更有帮助。几乎可以把它们说成是一种生产的工具,用来帮助人们预测他们必须与之协作的另一些人的行为,而不是致力于满足特定的人的需要。
集体主义类型的经济计划必定与法治背道而驰。计划当局不能事先用普遍的形式规则来约束自己以防专断。当人民的实际需要出现时,计划当局必须预为准备,然后必须在这些需要之间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计划当局必须经常地决定那些仅仅根据形式规则无法得到答案的问题,而在做出这些决定时,必须将不同的人们的需要区分出尊卑轻重。当政府要决定饲养多少头猪,运营多少公共汽车,经营哪些煤矿或按什么价格出售鞋子时,这些决定不可能从形式规则中推论出来,或者事先做出长期的规定。他们不得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并且在做出这些决定时,常常必须对各种人和各个集团的利害逐个地予以比较权衡。最终必得由某个人的观点来决定哪些人的利益比较重要;这些观点也就必定成为那个国家法律的一部分,即政府的强制工具强加于人民的一种新的等级差别。
(节选自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毅明等译,有删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遵循法治原则这个标准,能最清晰地将一个自由国家和一个在专制政府统治下的国家区分开来。 |
B.法治政府应当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法律约束,执法部门在执法时的自由裁量权应当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
C.法治国家里个人的生产活动是自由的,政府不会去干涉个人出于何种目的使用现有资源,它只限于决定那些现有资源得以使用的条件。 |
D.法治政府管理生产资料出于一定的目的,当人民的实际需要出现时,当局必须提前准备,然后在这些需要之间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自由国家里,个人能够十分肯定地预见政府在某一具体情况中将会如何行使权力,并以此作为依据来计划自己的个人事务。 |
B.在自由国家里,政府运用权力来破坏个人努力的行动被有效遏制,在法律框架内没有任何人能有意识地利用政府权力来阻挠个人行为。 |
C.在专制国家里,有很多问题仅仅根据法律是无法获得解决的,这时就往往要当局根据当时的环境临时做出主观裁决。 |
D.在专制国家里,人们的需要必定经常会被人为地区分出尊卑轻重,然后政府依主观判定哪些人的利益比较重要,从而形成新的等级差别。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治最理想的状态是政府在一切行动中都受到事先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的约束,但现实中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
B.在法治之下,个人的生产活动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但是这种限制是来自法律而非来自当局,并且这种限制就是为了捍卫人的自由。 |
C.由中央当局管理经济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会考虑人民的实际需要,但是无法防止专断的行为,总是得依靠个人的权威进行管理。 |
D.法律都是预先制定的,具有形式规则的外部特征,不针对特定人的愿望和需要,仅仅作为工具来帮助人们追求各种个人目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①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②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③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④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⑤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⑥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 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伪书”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五段的论证层次。
《列子》“不全伪”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柴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根据全文概况“柴禾”在文中的含义。
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序幕,其历史意义恰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的名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非就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材料就谈不到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和终生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名文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以见傅先生学术路线与德国学派的渊源。
③傅先生是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到史学研究的人。历史归根结底乃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乃是通过心理的这一环节。一般的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是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终于谋反。反叛是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其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更深一层地触及到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步。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已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有傅斯年和黄炎培在内。在延安,毛泽东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所以傅先生就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惨案,由此爆发了“一二一”运动。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了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同学们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也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大多数同学的主流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政府迁到重庆后,傅先生以参政员的身份曾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为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战局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二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立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斯年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乘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解放前夕,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节选自《社会科学论坛》)
相关链接:
①早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没有了说话的自由,也就失去了说话的分量。“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教育特别是大学独立;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一二一”运动中,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做国府委员,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加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白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
C.傅斯年面对战局动荡、经济崩溃的局面,尖锐指出宋子文与人民为敌,“化国为家”,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历史学应该由史料出发。 |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2)作为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4)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