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初,魏人范睢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须贾以为睢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睢,折胁。睢佯死,卷以箦,置厕中。范睢谓守者曰:“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睢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睢亡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睢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范睢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睢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睢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愿效愚忠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拜,王亦拜。范睢曰:“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王南攻楚,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用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睢为客卿。
(选自《资治通鉴》第五卷,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贾以为睢以国事告齐也阴:阴险
B.范睢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佯:假装
C.而所愿陈者皆君之事匡:辅助
D.王若用霸,必中国以为天下枢亲:接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愿效愚忠未知王之心也弃甲曳兵
B.苟可以少有补秦而死归璧
C.秦国之大,士卒之勇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形势不能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齐起初听信须贾的话,打断范睢肋骨,将范睢卷进竹席放到厕所里,酒醉后答应看守扔掉席中死人的请求,后来得知范睢逃脱,又派人去寻找范睢。
B.出使魏国的秦国谒者王稽秘密地带范睢上车一起回国,推荐给秦王,范睢见秦王来了,故意说秦国没有大王,只有太后和穰侯,以此来引起秦王注意。
C.范睢面对秦王问计,为抬高自己身价,一开始故意含含糊糊地三问不答,后来又只说外事不提内政,在秦王再三请求之下,他才对秦王纵论天下大势。
D.范睢认为穰侯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刚、寿两地不是好计策,他建议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攻取中原之地来控制天下枢纽,从而完成称霸大业。

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
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D.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2)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
(3)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
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 曰 将 军 怯 邪 盎 曰 臣 闻 千 金 之 子 坐 不 垂 堂 百 金 之 子 不 骑 衡 圣 主 不 乘 危 而 侥 幸 今 陛 下 骋 六 騑 驰 下 峻 山 如 有 马 惊 车 败 陛 下 纵 自 轻 奈 高 庙 太 后 何 上 乃 止。(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教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不答。异哉,此人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廉耻捐:抛弃
B.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文书
C.亦不愿汝为之曹:等,辈,们
D.由佖之货也黩:滥用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金马还之在小足守矣
B.由佖黩货也此人教子也
C.吾时俯不答况为大臣无所不取
D.国家有不亡者乎教鲜卑语及弹琵琶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
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声音。
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保存自己。
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观点。
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的期许。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意思是说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一认识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让之传
裴让之,字士礼。年十六丧父,殆不哀,其母辛氏泣抚之曰:“弃我灭性,得为孝子乎?”由是自勉。辛氏,高明妇则,又闲礼度。夫丧,诸子多幼弱,广师友,或亲自教授。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让之少好学有文情清明俊辩早得声誉魏天平中举秀才对策高第累迁屯田主客郎中省中语曰能赋诗裴让之为太原公开府记室。与杨愔友善,相遇则清谈竟日。愔每云:“此人风流警拔,裴文季为不亡矣。”梁使至,帝令让之摄主客郎。
第二弟诹之奔关右,兄弟五人皆拘系。神武问曰:“诹之何在?”答曰:“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况让之老母在,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伏愿明公以诚信待物,若以不信处物,物亦安能自信?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神武善其言,兄弟俱释。历文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后兼散骑常侍,聘梁。文襄尝入朝,让之导引,容仪蕴藉,文襄目之曰:“士礼佳舍人。”迁长兼中书侍郎,领舍人。
齐受禅,静帝逊居别宫,与诸臣别,让之流涕歔欷。以参掌仪注,封宁都县男。帝欲以为黄门郎,或言其体重,不堪趋侍,乃除清河太守。至郡未几,杨愔谓让之诸弟曰:“我与贤兄交欵,企闻善政。适有人从清河来,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期月之期,翻然更速。”清河有二豪吏田转贵、孙舍兴久吏奸猾,多有侵削,因事遂胁人取财。计赃依律不至死。让之以其乱法,杀之。时清河王岳为司州牧,遣部从事之。侍中高德政旧与让之不协,案奏言:“当陛下受禅之时,让之眷恋魏朝,呜咽流涕,比为内官,情非所愿。”既而杨愔请救之,云:“罪不合死。”文宣大怒,谓愔曰:“欲得与裴让之同冢耶!”于是无敢言者。事奏,赐死于家。
(取材于《北齐书·卷三十五》)
【注】①神武: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之父高欢,高洋(文宣帝,550-560在位)即位后被封为神武皇帝,实并未在位。②静帝:东魏皇帝元善见,550年静帝禅位于高洋。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不哀胜:禁得住
B.广师友延:邀请
C.遣部从事案:追究,查办
D.赐死于家竟:竟然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多取则焉
——内外亲属有吉凶礼制之事,大都效法她。
B.君臣分定,失忠与孝,愚夫不为。
——你我君臣之间的职分已定,丢弃忠心和孝心,连愚夫都不为。
C.以此定霸,犹却行而求道耳
——这样就能成就霸业,却还前行去寻找别的办法。
D.云奸吏敛迹,盗贼清靖。

——(那个人)说奸邪的官吏收敛了恶迹,盗贼也被清除干净。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裴让之的母亲是一位既懂礼仪又会教育子女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们成材,她含辛茹苦抚养幼弱的孩子,为他们请老师,有时候还亲自教授孩子们。
B.裴让之与杨愔关心很好,如果二人见面,就会整天清谈;杨愔常夸赞裴让之,并希望好友有好政绩。后杨愔因替裴让之说情而被文宣帝埋在裴让之墓中。
C.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捕入狱,神武帝审问他时,他用三国时期诸葛亮兄弟分侍二主的例子,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可尽孝的思想,并从侧面为弟弟开罪。
D.裴让之在齐立国时参与制定礼仪制度,皇帝想封他黄门郎,因有人说他身体肥胖而没被任用,就作了清河太守,短短一个月,就使清河管界安定,政治清明。

“昔吴、蜀二国,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句中“弟”是指自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后值倾覆,”的诸葛亮。
裴让之受二弟牵连被审时做了辩解,《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有两处不同:一是《北齐书》说“诸葛兄弟各得遂心”,《北史》中为“诸葛兄弟各得尽心”;一是《北齐书》说“况让之老母在”,《北史》“在”后有“此”。你认为《北齐书》与《北史》的记述哪个更好,请任选一处,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①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②引年,欲进其豨苓③也。”
(选文有删改)
【注】①杙(yì):小木桩。②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该药可以长寿。③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一艺者无不庸:任用
B.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抛弃
C.可谓其中而肆其外矣闳:宏大
D.冗不治见:看见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
B.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搜求和继承它们
C.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您自己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竟然快要死了,有什么好处呢
D.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

像那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的高低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题目“进学解”的“解”是答疑解惑之意,在文中体现为国子先生针对太学生的质疑进行答辩。
B.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有才干,就会被任用。
C.国子先生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品行美好,但生活贫困,不被重用,因此他的训诫受学生质疑。
D.国子先生认为他的困遇与才干是不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教育,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第二段中,学生从这四方面对国子先生的教诲提出了质疑。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部分断句,用现代汉语翻译短文中的句子。
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取材于《国语·鲁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为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帅①雍阁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②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徙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上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日:“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吏,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宾,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③,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子笔嗣,历三郡守监军。毣弟都,太子中庶子。
选自《三国志·卷四十-》)
【注】①趑趄( zījū):踌躇不定,怀有二心。②谈啁(tiào)流速:谈吐诙谐机灵敏捷。
4.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农战之器典:掌管
B.故许芝裔遣:派遣
C深悔不能愚阳:假装
D.裔还书与所日亲:父母
5.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外虽泽内实粗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犹贤买臣之妻若亡郑而有益
C.男子张君嗣附胡为乎遑遑欲何
D.近涉道,昼夜接宾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裔广泛涉猎史书,曾任鱼复长、巴郡太守等职。在益州太守人选的问题上,朝廷不用雍闽,而用张裔。雍闿担心自己交结东吴的事情败露,就借口把张裔打发到吴国。
B.张裔应答敏捷,以朱买臣妻子的不贤惠,回应孙权借卓文君私奔之事对蜀地风俗的讥讽;以五十八岁以前是父母给的生命为由,巧妙回答了孙权提出的报恩问题。
C.张裔谈吐幽默诙谐,有一次他要向诸葛亮咨询事务,临行时,有数百人送行,马车满街都是。张裔后写信给家人说,人们敬重的是丞相长史这个职衔,他为这个职衔累得要死。
D.张裔十分讲义气,好友杨恭死后,张裔照顾他的家人,并帮助他的后代成家立业。他还抚恤故旧,救济衰落的家族。后虽然官至辅汉将军,仍然讲义气。
7.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闽恩信著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
(2)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