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礼”从政治上讲,指国家制订的政治法律制度。从伦理上讲,指国家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人们日常行为准则。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分析本则材料中荀子强调的“礼”的作用。
答: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礼”的内涵也有了发展,简要谈谈你对“礼”的认识。不超过120字。
答:
阅读下面一则《论语》,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则文字记录的是孔子对学生提出的修养要求,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要求的具体内容。(不超过10字)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什么样的教育主张?简要分析。(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阅读下面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赵伯韬微笑着喷一囗烟,又逼进一步道:“那么,到底不能合作!益中公司前途远大,就这么弄到搁浅下场,未免太可惜了!荪甫,……你们仔细考虑一下,再给我回音如何?”
赵伯韬的合作条件是什么?对这个条件,吴荪甫、王和甫、孙吉人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述。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甲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
乙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反映出儒家的什么思想?
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