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①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②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小街,街上光滑的花岗岩石板从宋朝铺展到元朝,从明代铺展到清代,历经沧桑辗转到了我的面前。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也有锡做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将人类趋向光明的过程从古代演绎到了当今。灯的出现,无疑是文明的一座里程碑,如同把野兽变成家畜一样,是人类驯服它们的成果。熊熊燃烧的烈火被人们驯化后,乖巧得不仅能够炊饭取暖,还成了驱除黑暗、延长白昼的工具,多么值得称颂的跨越啊!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③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好在,千灯的魅力并不限于此,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昆山腔的始成者、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武状元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④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其实不然,千灯只是一个现代的名字。这个灵秀的古镇原来叫作千墩。千墩,是物事的记录。据说,昔时的吴淞江畔筑有无数土墩,流经此地时正好是第1000个。千墩的名字就这么顺势而生了。四十年前又一次变更,聪明的人们将口音和灯相近的“墩”改为“灯”了。从此,光灿灿的千灯便敞亮于世了。
⑤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敞亮来的?也不是。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院落分五进,有厅堂,有卧室,有书房,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老实说,我从黄土高原不辞辛劳来这南国水乡,就是要拜识这颗思想的明星。
⑥对于他,国人不会陌生。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曾经叫过绛。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大明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无论谁人招安,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⑦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我们这么断言,是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⑧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⑨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⑩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请概括出“只取千灯一盏灯”中的“千灯”的两重含义。
作者在第三段列举了千灯古镇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名人有何作用?
结合文本,探究顾炎武先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当今社会有何意义。(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9月下旬,我不仅在佛蒙特州有时会发现前面讲到的植物开花的现象,而且在缅因州树林中的营地附近,至少发现了另一种植物,即御膳橘也有开花的现象。御膳橘开着闪亮的白花,每年5月会在两周内开遍整个北方的树林。而在整个夏季,都不会看到它们开花。如今在落下的红色、棕色和黄色的树叶之中,在鲜红色的浆果旁再看到这些花,不免令人感到非常好奇。
但是这些御膳橘不会结果,很多花朵出现了畸形。这让我想起这段时间鸟类发出的“不完美的”含糊歌声。我怀疑是与秋季这个季节不符的温度(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温度本身并不足以导致开花,因为在夏季的前几个月,温度比现在高很多,但却没有看到开花的反应。
是不是夏季的结束包含着春季的种子?夏季和冬季在平均温度和每日光照时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初夏与夏末这两个时段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它们均为一年中较凉爽的时段。而在秋分和春分——分别是9月22 日和3月20日左右——光周期是相同的:12个小时对12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夜晚也是12个小时)。
有些花在春季开放,有些花在仲夏开放,还有一些花在秋季开放。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地缩短白天的方法来诱导植物开花,也有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光照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同样地,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能够诱导鸟儿产卵或停止产卵。在北方繁殖的野生鸟类在光周期的影响下,也会按顺序开始自己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在自然光周期平均至少为白天13个小时、夜晚11个小时的夏季,我们养的鸡会产卵。但如果要想让鸡在隆冬时节产卵,我们只须每天将鸡舍中的灯多开几个小时即可。在春分之时,即近3月末,光周期迅速接近13个小时比11个小时,这也是很多生物开始为夏季作准备的时候。既然它们使用光周期来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那么对于同样的光周期,即在9月下旬的秋分和在3月下旬的春分,它们如何区分春季与秋季呢?
温度的变化太过无常,不能作为可靠的方法来区分夏季的开始与结束。植物和动物不仅需要知道夏季什么时候出现或到来,还需要预测它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因此,任何特定的光周期都不是唯一的依据。所有生物都能够测量光周期,并几乎都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这样的表现看上去已经很出色了.但它们仍需要一种附加机制来确定光周期变化的方向。这个要求似乎是过高了。当植物在不恰当的时间开花时,这样的效应常被归因于“压力”或不正常的高温。压力可能的确是一个影响因素,而秋季出现春季的光周期便是一个压力因素。
错误或不完美为自然选择发挥作用提了所需的多样性,进而实现进化。如果没有多样性,便不可能有进化。如果物种是神灵创造的,那么所有的物种便只是其祖先的克隆体。正是一次可遗传的突变,导致中欧的黑顶林莺弄错方向,在秋季向西飞,而不是向南飞往非洲。这些鸟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目前在英国兴旺地繁衍。某些原因可能误导长尾霸鹟放弃悬崖,而在房子上筑巢,因为这里更安全。鲑鱼在产卵洄游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外地进入其他河流,最终在新的河流中安家并繁衍生息。也许一时迷糊的啄木鸟在秋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啄开了一个假巢穴,但却发现在非常寒冷的天气中用来过夜非常不错;相比于那些看起来没有受到误导的啄木鸟,它们拥有多一线的生存机会。同样地,蓝堇菜很罕见地在秋季开花,也让我想起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但正是因为它的不完美,才得以进化并最终长期存在。
(节选自贝恩德·海因里希《夏日的世界·恩赐的季节》)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御膳橘花朵出现畸形以及鸟类的含糊歌声为例子,引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光周期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
B.作者先是怀疑全球变暖导致了更多的花在秋季开放,但随后推翻了这个猜想。 |
C.人们可以通过实验室内稳定的光周期影响鸟类的繁殖周期,包括迁徙、求偶和筑巢。 |
D.若只是克隆祖先,中欧的黑顶林莺可能就不会有在英国兴旺繁衍的一个新群体。 |
E.本文作为科普读物,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多处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拟人的手法。生物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季节?
请结合本文的例子,探析大自然“自然并不总是完美”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黑蝴蝶
刘国芳
那时候儿子依偎在他的怀抱里,有蝴蝶飞过来,是黑色的,很大。儿子从他的怀抱里挣脱出来,歪歪地跑着去捉。蝴蝶没捉到,倒是他跑过去把儿子捉到了。他说:“莫捉蝴蝶。”
儿子仰着头,问他:“为什么?”
“蝴蝶是人死了之后变的。”
儿子说:“人死了都变蝴蝶吗?”
他说:“都变蝴蝶。”
“爸爸以后也变蝴蝶吗?”
“莫乱说。”
儿子仍要去捉蝴蝶。他把儿子的一双手捉牢来。这儿蝴蝶蛮多,在他们头顶上翩翩起舞。儿子于是抬头转来转去,大喊:“这么多人都变了蝴蝶呀。”
他把儿子捉回了家去。
这以后他不大和儿子在一起了。他在外面交了个相好,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女孩喜欢他,天天和他在一起。有一回女孩对他说:“我们结婚吧。”
他说:“我舍不得儿子。”
女孩说:“以后我给你生就是。”
他发半晌呆,然后点了一下头。
于是就先和妻子办离婚。办了离婚再收拾东西往外走,儿子拉着他的手,问:“爸爸,你去哪?”
他扯了个谎,说:“出远门。”
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
他不好作声。
这时候有一只蝴蝶飞来了。黑色的,很大。他看见儿子盯着它,一动不动。黑蝴蝶晃来晃去飞走了。
他也走了。
以后他便见不着儿子了。他很想儿子。在他想儿子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便拍着肚皮对他说:“莫慌嘛,我帮你生。”
他想只好这样。
于是就等,等妻子肚子隆起来。可是等呀等,等呀等,妻子并没有给他生儿子,他便愈发地把儿子想得慌。
有一回他再也忍不住,便瞒着妻子去看儿子。但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很费劲打听才找到。
找到那屋时他看见一个孩子,孩子很高了,已无昔日的稚气了。他盯着他看,有些不敢认;但直觉使他相信他就是他儿子。于是他对孩子说:“你认识我吗?”
孩子摇摇头。他叫孩子认真看看他。
孩子认真看了后说:“我不认识你。”
他说:“我是你爸爸呀。”
孩子说:“你不是我爸爸。”
他说:“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
孩子说:“不是,你不是我爸爸。”
他固执地说:“我就是你爸爸。”
孩子不再和他争,跑进里屋去拿了一个小木盒出来,递给他。孩子说:“我爸爸在这里。”他把小木盒打开来。
打开小木盒他眼泪流了出来。
他看见小木盒里有一只蝴蝶。
是只黑蝴蝶,很大。
(原载《现代作家》1990年第9期)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父亲要孩子“莫捉蝴蝶”“莫乱说”,乃是因为他自己已经移情别恋,有了离家别子的打算,但此时还不能说出。 |
B.儿子说:“爸爸以后不要我了。”他不好作声,体现了此时作为父亲的他虽已下定决心离开家,但内心里还是舍不得儿子。 |
C.好些年不见,他不晓得儿子搬哪儿住去了,说明父亲虽然挂念儿子,但并没有关心孩子的实际行动。 |
D.本文的情节单一集中,时间跨度小,而内涵丰富、韵味深远,体现了微型小说的典型特点。 |
E.本文的语言多为短句,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像一首意蕴深厚的小诗。当他凭直觉认出他儿子时,他儿子为什么一再说“你不是我爸爸”?
文中多处出现“黑蝴蝶”。请根据文本,说说“黑蝴蝶”在文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材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戴志勇
日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新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正在修订。在他任社长的语文出版社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大概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新修订的篇目调整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
这是篇幅巨大的修订。古诗文的增加,契合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目的当是通过古诗文,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其它调整的篇目不得而知,但既然王旭明先生尖锐地指出过“语文教材有一半都是不该学的东西”、“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想必该社的修订,是大幅增加了“该学”的好内容。
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是好教材?很简单,能开启学生大脑、打动学生心灵的。
价值取向再“正确”,却编写得假大空的文章;意义再深远,却味同嚼蜡的文章;主题再重大,却逻辑不能自洽,对增强学生说理能力毫无助益的文章……肯定都不是好文章。
不过,教材诚可贵,教法价更高。的确也有少数老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讲美国总统林肯的文章《鞋匠的儿子》,基本事实有误,有语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增加一篇“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事实核查”是怎么回事,随即活学活用对课文进行“核查”。有问题的课文,反倒成了极好的“标本”。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权威”的课文内容被当场“推翻”,学生内心能不结结实实实被冲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能不当下觉醒生长?
可惜这样的老师总是少数。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教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大家都有学生教,使得愿意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师总是少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就格外突出了。
但是不是古诗文越多越好呢?也不尽然。选择经典当然非常重要,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典太少。
当然,有的文章再经典,也不一定适合小学生。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该多读童谣、儿歌、故事等等经典儿童文学,自然延续他们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生长节奏。同样是故事,更要求思考力的寓言,放在感受性更强的童话后面,也更合适。
谁说童谣里没藏有丰富的意义,故事里没包含最原生的理性呢?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岂非就是教育的真谛?这就要求,教材不仅要经典,是美文,更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这些文章,要触碰到他们或幼小或青涩的心弦,使孩子们的内心发生真切的共鸣。
如果教师还是刚开学就从工具性的拼音开始教起,还是只教抽象的简体字却全盘抛弃内涵丰富的汉字源流及文化意蕴,还是只让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不求甚解地纯背诵,如何能教好语文?这不是仅仅改变教材可以做到的。
当前国学大热,如果老师不开掘和启发孩子好学乐学的精神,没有“传道”的精神维度,还是只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就会如王阳明所言:“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什么人格教育,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统统难以指望。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基础教育的困境,不是某个环节或局部的努力所能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减负令,也不过是把课堂的压力转移到了课外,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按照生命的节奏自然成长。
中国教育的涅槃重生之路,究竟在哪里?改革教材之外,尚需更基础的制度变革。比如,设定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完全放开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办学资格,让更多真懂和真热爱教育的人来办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心性的实现与兴趣的扩展,而不是高考与分数,成为学习的指挥棒。
《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我们扪心自问:快乐在何处?
(选自《南方周末》)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符合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可以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
B.由于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加上教师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持续提升自己。 |
C.教育的真谛就是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 这就要求,教材要多选童谣、故事,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 |
D.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并不能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难题。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的消息,引发了作者对哪些问题的思考?
要让学生乐在其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申沣文:一生两个“主题词”
主题词:化学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此后70余年时间里,申泮文从未离开过南开和自己钟爱的化学教育事业。
1996年,申泮文己80岁高龄。这一年他开始着手“干一件大事”一一“出版一部赶超国外教科书水平的教材”。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主导着全国高校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工作。然而,随着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一直行进在“错误的道路上”:国外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化学课程一般被称为“General Chemis try”,自一百多年前我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起,就将其译为“普通化学”.
“实际上,‘普通’一词并不准确!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把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讲授给刚刚进入化学殿堂的学生,所以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申泮文认为,“这门面对一年级新生的课程,应该由那些对化学学科整体发展有着深刻把握、经验丰富的教授亲自授课。”
在申泮文的坚持和努力下,南开大学成立了“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委会”,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工作。4年之后,《近代化学导论》刚一出版,即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南开大学也正式将本科一年级化学课程“General Chemistry”定名为“化学概论”。
“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给我‘变’到电脑里去。”如今已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云霞,仍清晰地记得当年跟随申泮文读博士时他给自己指定的“博士论文”题目。
那一年,申泮文开始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并萌发了“研制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软件”的念头。于是他率领一批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电子教科书《化学元素周期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随即获得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套包含60多万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幅动画的软件,采用人机对话方式,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将各种元素结构通过三维动画进行生动的演示,显示了丰富活泼的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这套软件自学,从而使一年级的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此后,申泮文又把这套软件译成英文出版。
在“化软”之后,申泮文又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要“打造一个教学与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创新平台”。担任中,。主任的周震教授由衷地赞叹:“实验、理论、计算,申先生用活了拉动化学学科发展的这三驾马车。”
那段时间,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先生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校园穿梭。许多人感叹,这位耄耋老人哪来这么旺盛的精力?因为他们都知道,77岁那年,申泮文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主题词:爱国
“如果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申泮文这样说。抗战胜利后,申泮文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历经一年波折,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2005年,中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那一年,他90岁。
90岁那年,申泮文还开通了博客,成为最老的博主,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一一“申泮文教育家博客”。
“我最关.。的是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申泮文的博客中,对“石头”有所阐述,他认为的“石头”有-: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创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的很多院系都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要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这两件事!”申泮文倚在病床上,捻着胡子悠悠地说,神情怡然。
(2014年08月1 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化学教材《普通化学》,但后来他发现“普通化学”并不准确,应称为“化学概论”更为合适。
B,申泮文接触计算机,钻研多媒体编程技术之后,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造。
C.2005年90岁的申泮文因为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D.90岁那年,申泮文开通了博客,博客的名字开门见山——“申泮文教育家博窑”,由此可见申泮文在开朗的同时也有一些自负。
E.申泮文认为教育改革可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这里的石头应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和国外先进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2)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评价申泮文豹《化学元素周期系>说“这一成果代表了我国大学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请简要概括原因。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申泮文在化学教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4) 2005年申泮文入选“中国10位最令人感动的教师”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 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这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博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遵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 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问:“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月前。
母亲问:“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元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将他的公司挽救.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二十里。
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哆.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这1 5万块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三天。三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定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问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
E.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如写“他”在接听母亲的电话时,想到自己携巨款潜逃后,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的凄伤场景,富有感染力。
(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
(4)准备携客户货款潜逃的“他”,却突然对客户说出自己罪恶的想法,你觉得这一情节真实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