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因纯粹而传奇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大部分艺术作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以敢打老师为荣。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点”。
1971年,杨丽萍13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15个月。但《云南映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合作者本想让杨丽萍编一台“土风舞”。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年3月8日,正是“非典”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骗子,还钱来!”“狗屁艺术家!”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就演了一次,台下只有1名观众,之后放假几个月,可能就此别离了。很多演员选择了回山里。杨丽萍当众哭了。现在回想起来,她说,“跳舞很难成名,如果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改变发生在《云南映象》参加当年“荷花杯”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后。整个团队开始被文化界认同,杨丽萍也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杨丽萍非常清楚,若想有条孔雀裙,必须先挣到买孔雀裙的钱。“既要能赚到钱,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商业行为不会影响到艺术吗?她反问:你有那么脆弱吗?“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艺术方向。”
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终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发自心底的坚持,以及对美的追求。
或许,正是纯粹的个性成就了她。云南政协改选时,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去参加,她迟到了好久,到了就问:这个职位要开会吧?开会我可不能干。领导当场就变了脸色。
她的纯粹,还表现在她的“符号”上——几十年来,她爱孔雀,跳孔雀,久而久之,眉眼间也现出孔雀的神气。
但这只孔雀生活的环境已然变化。她去云南的山寨采风,发现村民们不再唱、跳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最早的唱歌跳舞跟生命、跟生活有关,如果农村生活都变成城市生活,他们哪来兴趣再传承这种东西?”她为此忧虑。
但她坚持认为,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2012年春晚,她选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雀之恋》是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的,两只孔雀精美的造型、精巧的动作、精致的情感、精湛的演绎,震撼了观众。
“光传承还不行,还得创作适合现代东方的艺术。”杨丽萍认为,如果中国舞蹈发展需要一个方向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方向。但这种创作,需要人能够沉静下来,需要平实的、非功利的社会氛围和舞蹈环境,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利于艺术创造的文化体制。(选自《中国新闻周刊》)简要分析杨丽萍的“纯粹”表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画线部分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根据文意,谈谈如何处理艺术与商业化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1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评点王熙凤出场:“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这“第一笔”是指文中哪句话?它勾勒出王熙凤什么样的形象特征?
文中加横线的词“竟”有什么表达效果?
选文主要从谁的角度来叙述?这样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金陵十二钗”中哪一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试分析她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树深情
梅洁
①今年,初春三月,大地乍暖还寒,朋友川儿约我去河南淅川看古树。这是怎样一片擎天立地、沧桑壮烈的生命啊……
②全部被截去蓬勃枝丫的1002棵老树齐刷刷挺立在黄土地上,苍凉而庄严。它们如白发稀疏的老者,高举双臂昂然向天,似呐喊似悲泣,似告别似接迎;它们也如饱经风霜的父亲母亲,伫立在黄土地上,默默地凝视着远方,是在遥望永别的故乡,还是在等待一个殷切的回归?它们更如沉默无言的圣者,在广袤的苍穹下以庄严的气势和难以言说的神韵,向世间昭示着一部无字的历史和亘古的人类命运。
③每当我靠近或仰望一个苍老、神圣的生命,我都禁不住屏住了呼吸……
④瞧,那棵千年古柳,树身的空洞能钻进一个人;那棵生长了1200年的黄连,主干上伸出的七根硕大无比的枝干,神祇般苍然向天;那棵700年大叶女贞,依然绿叶苍郁;那棵千年银杏,盘根虬曲,遒劲挺立;还有那棵世间的稀世珍宝乌龙木,还有那两棵同样珍贵的红豆杉……80多个品种的古树从100多个即将沉没的村庄抢救而来。
⑤“抢救”在这里彰显出怎样的功德和胸襟?!
⑥李爱武来了。
⑦这是一个从无数的艰难困苦中打拼出来的创业者。这个勇敢的创业者,如今,又勇敢地将几十年艰辛劳作而赚取的资产几乎全部投进了古树园:1000多棵古树、未来五年要陆续投入的移民文化广场、移民纪念碑、仿古一条街、禅院……李爱武不是大富豪,近亿元的投资用川儿的话说——“押进了身家性命”。这个中年男子没有豪言壮语,他说,“我只是想为父老乡亲们建个回家看看的园子。我这一生若建不起来,我儿子接着建,儿子建不完孙子接着建……”
⑧漫步在四月古树抽芽长叶的季节,李爱武讲述着每一棵古树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⑨移植那棵千年银杏树时,切割下的树枝树叶,原以为村民们会拿回家当柴烧,谁知村民们一枝一叶都不动。他们说,银杏树是村子的神。一位老奶奶走过来抚摸着倒下的树身,泪流满面。她哭着说:你们一定要把它栽活啊!千万不能让它死了啊……
⑩去年春天,这棵银杏树长得不精神,李爱武担心得寝食难安。他天天在园子里转,有时搭个梯子爬到高处看出了新叶没有;有时拿个放大镜看,发现个芝麻粒大的小芽芽都欣喜若狂;他常常不吃不睡,端杯茶在园子里一转就是大半天……
⑪李爱武说,他们每移一棵古树,都要先敬香、放鞭、叩拜,然后对古树说:古树呀,这里要给京津等地调水,马上要被淹了,移民们都走了,现在我把你移到城里去住,那里淹不着……说完话才开始动手移植。
⑫他们像呵护神灵,又像呵护老母亲。
⑬他的一句句,让我感动不已;接下来的一幕幕,更是让人热泪盈眶。
⑭清晨,迎着四月的清风,我再次走进古树园,只见满园张灯结彩,锣鼓喧天。700多名回家的淅川移民汇聚到了古树园。他们有从青海贵南县和湖北大柴湖赶来的,有从河南几百个移民安置点被接回来的。李爱武从南阳找来了最好的音响,从淅川请来了移民们最爱看的曲剧。戏台就搭在了古树园,台后是巍峨青翠的大南山,台前是千棵苍劲的古树园,《父老乡亲》的歌声响彻青山树园,也萦绕在静静观看演出的数百位移民的心中。
⑮为了让京津冀豫四省市人民喝上甘甜纯净的汉江水,国家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自1959年至2011年,淅川县先后两次向青海、湖北及省内移民37万多人。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岁月里,他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太多的苦难。
⑯现在,他们中有的人回来了,回到了古树园。他们一进园就转个不停,急切地寻找儿时村庄的那棵大树。每每找到自己村庄的树,就即刻喊来同村的人,或给古树培土,或全家、全村人站在树前留影。他们给古树鞠躬、磕头,他们在古树前长跪不起……
⑰正午,李爱武在古树园里摆上饭菜,700多名移民围着自己村庄的老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⑱这难道不是世间最动人的风景?这难道不是人类最大的爱心?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美的创举?
⑲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故土难离”,什么叫做“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村民一个个被移走了,但村民的心并没有移走,依然深深扎在那在熟悉的乡土里,附着在村庄的一草一木上,是那样的固执、虔诚而又深情。
⑳淅川古树园,一段聚合的岁月,一曲缩写的命运,一处精神的家园。它将与移民同在,与大地同在,与天下善和爱同在。
(《人民日报》2013年5月22日24版,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述李爱武从南水北调工程淹没区抢救古树的义举,主要目的在于抒发他对古树的一片深情,赞扬他的勇敢、无私和大爱,表达作者对他的敬重之情。 |
| B.本文首先描写古树苍凉庄严的特点,引出李爱武抢救古树、建古树园的义举,接着描写移民在古树园祭拜的动人场景,由树及人,卒章显志,层次清晰。 |
| C.文中的“古树”是移民的根,“古树园”是移民寄托情感的家园,因此移民不远千里回到古树园寻根祭祖,借由这些古树慰藉自己永别故土的疼痛和思念。 |
| D.第⑯段写了移民回到古树园给古树培土、磕头、长跪不起等内容,既展示了古树与移民之间亲密深厚的关系,又表达出移民离开故土家园后的浓浓乡情。 |
E.本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如“瞧,那棵千年古柳……还有那两棵同样珍贵的红豆杉”,又极富抒情性,如“淅川古树园,一段聚合的岁月……一处精神的家园”。试从技巧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句子。
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⑨段划线句“他们说,银杏树是村子的神”有什么深刻含义?
(2)第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读了这篇有关“移民”的文章,联系现实,探究搞好移民安置工作最关键的措施应该是什么?并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黑匣子
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各类媒体总是在报道中提到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
黑匣子名为航空飞行记录器,里面包括数据记录器(FDR)和舱音记录器(CVR)。数据记录器主要记录飞机的各种飞行数据,包括飞行速度、航向以及作用在飞机上的各种外力,如阻力、升力、推力等,共约200多种数据。舱音记录器实际上就是一个无线电通话记录器,可以记录驾驶舱以及座舱内乘客、空中小姐甚至劫机者的讲话声。1908年,美国发生了第一起军用飞机事故。此后,随着飞行事故不断发生,需要有一种追忆事故发生过程原因的仪器。二战期间,飞行记录器正式在军用飞机上应用,后来又用到民航飞机上。早期的记录方式比较落后,用的是机械记录的方法,记录在照相纸上,后来发展成为磁记录方式。目前记录的介质是半导体存储器芯片,这种芯片具有足够的数字存储空间来记录CVR提供的2小时的音频信息和FDR提供的25小时的飞行数据。当飞机失事时,依靠黑匣子的应急定位发射机(ELT)自动向四面八方发射出特定频率(例如37.5千赫),类似心跳般有规律的无线电信号,“宣告”自己所处的方位,以便搜寻者溯波寻找。找到黑匣子后,专业技术人员便可通过恢复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数据和声音来调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颜色醒目的荧光橘红色。黑匣子的外壳用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制成,以至于能让它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在汽油、酸液、海水等液体中浸泡几个月。为了尽可能的安全,它通常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因为尾部是飞机失事时最不易损坏的部位。
现在不少人认为语言在反馈实际情况上不如视觉直接,马航客机的失联也让公众提出了一个疑问:黑匣子这种传统的空难调查方式是否过时?是否应该安装一种设备实时传输飞机各种关键数据到云端,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其实这个疑问在几年前法航447大西洋失踪事件时就有人提出来过。人们设想如果当时能实时传输所有飞行状态参数,也许不会花费一周时间找到残骸,也不会耗费大量财力打捞黑匣子才弄清楚事故经过。
实时传输的技术是存在的,但问题在于每日飞行在空中的航班有5—7万架次。哪怕有一半的飞机在实时传输数据,需要的带宽量也是巨大的,我们还没有足够数量的卫星来处理这些数据。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再和这类特殊事件的发生概率比较一下的话(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即IATA的数据表明过去35年发生的空难未能恢复黑匣子数据的只有11起),可能这种技术暂时是无法大范围采用的。
但类似的技术进步也已经出现,据报道,不少航空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科技水平更高的自动飞行信息汇报系统。每5到10分钟向卫星传输飞行信息,如气压、发动机参数、襟翼位置、飞行高度等,并对发生的任何不正常数据进行即刻传输。这种系统相比实时传输,成本和技术要求都较低。
目前,飞机上不仅使用了黑匣子,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正在研制中的黑匣子也将趋于微型计算机化,与传统的黑匣子相比有很大优越性,例如它可以变换参数记录速度,一旦出现不正常情况,便自动加快记录速度,以备人们更加准确地进行分析。此外,它的体积也将被大大缩小。
在一部手机丢失都能有办法找回的今天,防止大型客机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技术,或许不会让我们等得太久。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装有数据记录器和舱音记录器的黑匣子可记录飞机的各种飞行数据和驾驶舱、座舱里的各种声音,它里面的半导体存储器芯片上最多可以保留25个小时的数据信息。 |
| B.黑匣子的应急定位发射机在飞机发生意外的时候,会自动发射特定频率类似心跳规律的有线电信号,搜寻人员通过跟踪信号就能够确定飞机发生事故后残骸的位置。 |
| C.黑匣子外壳用很厚的钢板和许多层绝热防冲击保护材料制成,能承受空难所造成的强大冲击力、高温以及环境腐蚀等,且一般安装于飞机最安全最不易损坏的尾部。 |
| D.现在使用的黑匣子不是黑色的,为了便于人们搜寻和美观,它被涂上了荧光橘红色。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不仅用在飞机上,还用在了高速火车和汽车上。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我们有足够数量的卫星来处理飞机的实时传输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就可以大范围运用。 |
| B.空难调查设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时传输技术进一步发展将有助于防止大型客机的消失。 |
| C.黑匣子里的数据在空难发生时能较好保存,但不是所有失事飞机黑匣子的数据都能被恢复。 |
| D.黑匣子目前已被应用于高速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当中,提高了人们分析事故原因的准确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下列对于郁达夫及本文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
| B.文章第一段写到“《沉沦》发表时,郁达夫还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说明有文才、对自己期望很高的郁达夫年轻时也急切地想要成名。 |
| C.文章末段说郁达夫有许多让人恨和爱的缺点,并且说“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屈服改变过”,从这里可以看出,郁达夫的一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 |
| D.选文回顾了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并且分析了他的思想性格,作者的评价客观,笔端饱含深情。 |
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
| B.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
|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
| D.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
| B.“胡床”“貊盘”带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
| C.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
|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
| B.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
| C.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
| D.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