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解开中国舱外航天服之谜
神七航天员于9月27日16时30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出舱航天员一起暴露于太空中。
如果忽略暗藏在“飞天”上的种种“机关”,“飞天”很像特大码的羽绒服。从上到下依次是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和靴子,背上还有一只1.30米高的大背包。舱外服分为6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层,以及最外面的外防护层。外层的防护材料可耐受正负l0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变化,堪称国内最贵的服装面料。通过调节大小,一套航天服可以用于不同身材的航天员。舱外航天服躯干的设计既要保证一定的强度、刚度,又要尽量减轻重量,还要能承受一定程度的磨损,这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之高,超乎想像。
舱外航天服内有电控台、气液控制台、气液组合插座、应急供氧管、电脐带,躯干外壳上分布着各种仪器。一个只有汉语辞典大小的控制台里,集成了20多种阀门,每个阀门又是一个更精巧的开关集合体。舱外航天服为航天员提供三方面的保障。一是辐射、真空、微流尘等环境的防护;二是生命保障,也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合人生存的气体和温度湿度环境;三是良好的功效保障,保证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能开展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飞船”。
因为出舱活动主要靠手完成操作和“行走”,舱外航天服手套必须灵活,同时又要有相当的厚度以保证气密性、隔热性,这在材料与工艺上几乎是矛盾的。“飞天”的手套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三维数字扫描”技术,为每个航天员量身定做的,既安全又灵活。戴上它,航天员能够轻松握持直径为25毫米的物体,拿起一个水杯不在话下。手心握物部位的密密麻麻的凸粒状橡胶,就是为了隔热和防滑而设计的。
飞船发射前,舱外航天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这可不是简单的“打包”必须使其不受上升段超重、过载的力学环境影响。“舱外服启封”项目分为21个操作单元,其中仅仅是“解开舱外服的包装物”就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数十个动作。航天员需用特殊工具,才能把衣服打开。由于体积、重量的限制,这次舱外航天服在完成出舱任务后不随飞船返回,把价值三千万的航天服留在轨道舱里,日后随轨道舱的坠落而烧毁的确可惜,但这套服装一旦顺利完成出舱保障,也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随返回舱回到地面的,将是比舱外航天服本身更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重而不笨,最高可达两米的“飞天”是中国的第一代舱外航天服,就单个设备而言,功能不一定强大,但在系统的集成上具有优势。就完成目前任务的能力而言,这套服装接近国际水平。下列对舱外航天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舱外航天服就是由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靴子、背包组成的“特大码的羽绒服”,可以调节大小,适合不同身材的航天员。 |
B.舱外航天服从内到外是舒适层、气密层、主气密层、限制层、隔热层和外防护层,防护材料可以承受l0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 |
C.舱外航天服内分布着多种仪器,由一个集成20多种开关的控制台操控,可以实现飞船的多项基本功能。 |
D.舱外航天服可以为航天员提供环境防护、适合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完成舱外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的保障。 |
下列关于“飞天”的手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全灵活,航天员戴着它便于完成舱外的操作和“行走”。 |
B.既有气密性又有隔热性,这在材料与工艺上几乎是矛盾的。 |
C.采用“三维数字扫描”技术,每一个航天员都可拥有适合自己的手套。 |
D.握物部位有密密麻麻的橡胶凸粒,可使航天员轻松握持一个水杯。 |
对文章内容所作出的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完成出舱任务后,由于压力、重量和工具的限制,舱外航天服被直接抛弃在外太空。 |
B.“飞天”单个设备功能不一定强大,但由于系统的集成优势,所以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
C.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日后航天服的设计会不断改进,也可能随返回舱返回地面。 |
D.航天服被弃虽然遗憾,但它已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无需重复使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汝昌:65载红楼情
京梅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却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周汝昌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并根据其中六首吟咏曹雪芹的诗,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已是名家的胡适见到后,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此以后,两人有了交往。1948年,周汝昌向胡适借阅他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胡先生慨然允诺。当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书带回老家,花费两月时光,抄录一遍,并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以及有正书局的“戚序本”,整理核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的版本,不要再宣扬、散布那种被伪续者大肆删改的“程乙本”了。见到周汝昌的信,胡先生当即回复:“这是笨重的工作,故二十多年来无人敢做。你若肯做此事,我可以给你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
正是从那一天起,周汝昌开始了他长达60多年的“红楼”之旅,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历经种种曲折, 2004年5月1日,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对11种《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正式出版。
一愿已酬,然此时距他当初慷慨激昂向胡先生提出建议已历56年矣!周汝昌百感交集,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
周汝昌出版的第一部红学专著,是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其时(1953年)他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听说此书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差不多人手一册。《红楼梦新证》后来也成为毛泽东的枕边书。《毛泽东评读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及该书。
周汝昌是一位博学、勤奋的真学者,其治学初以语言、诗词理论、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国学基础博厚,一生著作可谓等身,自1959年出版《范成大诗选》后 ,又连续出版《白居易诗选》《杨万里选集》《诗词赏会》《岁华晴影》等古典文学和诗词的研究专著数种。他自己也极善诗词,著名学者钱钟书曾赞叹说周诗押韵“如土委地”。此外,周汝昌的书法也极有造诣,自谦“不是书法家”的他,自幼研习欧楷笔法,20岁后深研“兰亭”,所写瘦金体,刚风俊骨,墨采焕然。只是受视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周先生还擅长京剧,据说当年燕大舞台上,“周氏小生”曾经倾倒过无数“粉丝”。
有人说,曹雪芹痴,写《红楼梦》用了10年;周汝昌更痴,研究《红楼梦》用了65年!从青年时起,周汝昌双耳便逐渐失聪,戴助听器还得别人在他耳边高喊。1975年他的左眼又因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则需将两个高倍放大镜叠在一起才勉强可以看书写字。此后的岁月,他几乎每天就是趴在一张简易的旧折叠桌上,凭着仅存的一丝视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女儿伦玲裁剪的小纸片上,经常是一个字叠着一个字。他的字只有这个多年做助手的女儿能够勉强辨认,然后将它们誊写在稿纸上、敲击到电脑中。近年,他的双目已完全失明,仅剩余些许听力,写作也只好改成了口述的方式…… 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老人才思泉涌,后又出版了《谁知脂砚是湘云》《红楼真影》等数部专著。
《红楼梦》对广大读者有着巨大的魅力。时至今日,这魅力之后则是无数巨大的商机。近年来,围绕《红楼梦》研究,不知不觉间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商业产业链,从出版、影视、旅游,到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会议……据估算,一本《红楼梦》产值已达数十亿!《红楼梦》正迅速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楼梦”。
而被公认为中国红学三泰斗(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之一的周先生,却一直蛰居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幢小楼内,过着在常人看起来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周先生只是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他说:“我心中常有几段妙曲,几幅佳画,几声入耳之言,几处动人之色,又何须外求乎?”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周汝昌先生一辈子痴心于研究《红楼梦》,成为中国红学三泰斗之一,既与胡适的影响密不可分,更是其母亲引导的结果。 |
B.《石头记会真》是周汝昌先生经历56年的研究而完成的《红楼梦》古抄本的汇校勘本,是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 |
C.《红楼梦新证》在当时的北京文代会上几乎人手一册,后来成为毛主席的枕边书。这说明《红楼梦》大受欢迎。 |
D.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如《红楼梦》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周汝昌简朴的生活、周汝昌和胡适研究《红楼梦》的不同方法等。 |
E.本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周汝昌先生痴迷于《红楼梦》研究的事迹,赞美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周汝昌先生的博学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文章最后说“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从文中看,周汝昌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请简要概括。
周汝昌先生身体不便,生活俭朴,却“很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请根据文章内容,就“苦与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谜 样 的 性 格
契诃夫
头等客车的单间车房。
一个俊俏的小女人在蒙着深红色丝绒的长沙发上半躺半坐着。她手里使劲攥紧一把贵重的毛边扇子,扇得沙沙地响。
她那夹鼻眼镜不时从好看的小鼻子上掉下来。她的胸针在胸口起伏不定,犹如波涛中的帆船。她心情激动。……她对面小长沙发上,坐着一个省政府的特任官。他是新进的青年作家,在本省报纸上发表些取材于上流社会生活而又篇幅不大的小说,或者,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 novelli”①。……他瞧着她的脸,带着行家的神情仔细端详她。他在观察,研究,揣摸这个离奇的和谜样的性格,他在领会它,了解它。……她的灵魂,她的全部心理,他已经了若指掌。
“啊,我了解您!”特任官说,吻一下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您那敏锐善感的灵魂,正在迷宫里寻找出路。”
“您描写我吧,沃尔杰玛尔!”小女人说,忧郁地微笑。
“我的生活那么丰富,那么错综复杂,那么五光十色。……不过主要的是我身世不幸!
我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种受苦受难的女人。我生在穷苦的文官家庭里。我父亲是个善良的人,头脑聪明,不过……时代和环境的风气啊,……他喝酒,打牌,……受贿。……还有我的母亲。……可是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无非是贫穷,为一小块面包而挣扎,自己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总之,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可是我只受过贵族女子中学那种不健全的教育,读过愚蠢的长篇小说,犯过青年人常犯的错误,有过胆怯的初恋。……我期望幸福,而且是什么样的幸福!我渴望做自由人!对了!做自由人,我认为就是我的幸福!”
“美妙的性格!”作家喃喃地说,吻她手上靠近镯子的地方。“我吻的不是您,好女人,而是人类的痛苦!您记得拉斯科尔尼科夫②吗?他就是这样吻的。”
“啊,沃尔杰玛尔!我要赫赫的声名,……要轰轰烈烈,要荣华富贵,就象每个(何必假装谦虚呢?)不平凡的性格那样。我渴望一种不平凡的……不是女人所想望的东西!可是后来,……后来,……我在生活道路上碰到一个阔绰的老将军。……您要了解我,沃尔杰玛尔!要知道这是自我牺牲,这是放弃个人利益,您要了解我!我不能不那样做。我总算使得家里人富裕了,我能出外旅行,干点善事了。……可是我多么痛苦,我觉得将军的拥抱多么难受,多么卑贱庸俗。那种日子,……那种日子可真难熬!可是有一种想法稳住了我的心:反正老头子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总要死掉,那我就可以要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那就幸福了。”
小女人用力摇扇子。她脸上现出要哭的神情。
“后来老头子死了。……他给我留下一点财产,我自由得象鸟一样。现在我总算可以幸福地生活了。……幸福来敲我的窗子。只要推开窗子就可以把它放进来了,可是……不! 现在我总算可以把我自己献给我所爱的人,做他的伴侣和助手,为他的理想奋斗,生活幸福,……可以有个归宿了。……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情是多么庸俗,恶劣,愚蠢!一切事情是多么卑鄙,沃尔杰玛尔!我真是不幸,不幸,不幸呀!我的道路上又出现一个障碍!我又感到我的幸福遥远,遥远了!唉,我多么痛苦,要是您知道才好!多么痛苦啊!”
“不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什么东西拦住您的去路呢?”
“又是一个阔绰的老头子。……”
那把断裂的扇子盖住她俊俏的小脸。作家伸出拳头支住他那苦苦思索的脑袋,不住叹气,带着精通心理学的行家气派开始沉思。这时候火车头拉响汽笛,嘘嘘地放气,车窗上的帘子给西下的夕阳照红了。
「注释」①意大利语:中篇小说。
②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男主人公。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乘坐头等客车,女人是因为要恪守上流社会成员的身份,作家则为了收集小说素材。 |
B.“俊俏的小女人”说“我得为自己打开一条路”,意思是指这是一条摆脱贫穷、不再为一小块面包而挣扎、不再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拥有荣华富贵的进入上层贵族社会的路。 |
C.“俊俏的小女人”至始至终都将一把“贵重的”破扇子“扇得沙沙地响”,目的是向对方炫耀自己贵妇人的身份。 |
D.女主人公是一个向往自由和幸福的女人,可她生活的俄国上流社会总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阔绰的老头子”阻拦她的去路,小说作者对她寄予了无比的同情。 |
E.“又是一个阔绰的老头子。……”,表现了女主人公既向往真爱又渴望荣华富贵的矛盾和虚伪。小说多次写到小女人手中的那把扇子,你认为那把扇子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她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契诃夫的小说常通过小人物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请紧扣文本探究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英国国防部研究出Wi-Fi穿墙雷达
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可能根据细微的呼吸探测到静止不动的人,这就是英国国防部最近资助研究的Wi-Fi穿墙雷达。它体积小巧,非常适合巷战或警方的人质解救行动。而且由于其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不会被反雷达装置侦探出来。
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雷达的原理,他们看到飞机飞过无线电发射塔时反射了无线电波。科学家们现在利用同样的原理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Wi-Fi信号的透视雷达:追踪现有的Wi-Fi信号,可透过墙体窥探到墙那边的人。
如今,美国有61%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而全球有25%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于是,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和凯文·切迪因这些无处不在的无线信号研发出了他们的探测器。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波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效应。而他们的雷达原型机,也是通过识别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来探测移动的物体。该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包含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在测试中,他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是隔着一道一英尺厚的墙来进行侦测。
Wi-Fi雷达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民用方面,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在军用方面,英国国防部已经开始资助这项研究,以确定其是否可以用于城市作战,毕竟,用这个东西来扫描建筑物,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是非常方便的。
此次研发出的Wi-Fi穿墙雷达,与之前各种穿墙雷达明显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套装置本身是不会发射出任何无线电波的,不会触发敌方的反雷达装置,所以它不会被检测出来。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在没有W i-Fi信号源的地方是无效的。
研究人员卡尔·伍德布里奇指出,经过改进,这套设备可以变得更加灵敏,足以侦测到那些站立或坐着静止不动的人,因为他总要呼吸,而一呼一吸间的细微移动,都会被探测出来。只要一个人被无线电波所包围,就有办法测出他的呼吸率。尼尔·帕特瓦里在犹他州立大学的无线工程组利用20个低成本的无线电发射装置设计了一个网络,并将这个网络布置在一张病床的周围,接着他们创造出一种算法,就可监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效果优于目前的探测器。帕特瓦里计划在年底前升级算法,以便过滤掉肢体动作造成的波动影响。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下列对于W i-Fi穿墙雷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Wi-Fi穿墙雷达可以借助无线电波透过一英尺厚的墙壁,探测到墙那边人的位置、移动速度和动向,甚至还能探测到静止不动的人的细微呼吸。 |
B.Wi-Fi穿墙雷达本身并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所以它不会被反雷达装置检测出来。 |
C.Wi-Fi穿墙雷达与普通雷达的基本制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其本身并不发射无线电波,这就使之具有了隐蔽性。 |
D.Wi-Fi雷达可以应用在民用、军事方面,譬如它可以发现入侵者,不着痕迹地监控儿童和老人,帮助警方解救人质,用于城市作战。 |
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Wi-Fi雷达的原型机是一个手提箱大小的盒子,里面是一个装备了两根天线的无线电接收器以及一套信号处理系统。 |
B.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人员发现了雷达的原理并制作出了第一台基于Wi-Fi信号的透视雷达。 |
C.卡尔·伍德布里奇等人根据物体辐射的波长与波源、观测者的关系以及Wi-Fi信号频率的变化研发了Wi-Fi穿墙雷达。 |
D.Wi-Fi穿墙雷达的进步性表现在穿透力强、隐蔽性强,但是也存在强烈依赖Wi-Fi信号源这一不足。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有一多半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存在Wi-Fi无线信号,这为研制Wi-Fi穿墙雷达提供了很大可能性。 |
B.若用Wi-Fi穿墙雷达扫描建筑物,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敌人,这体现了其军事上的潜在应用价值。 |
C.卡尔·伍德布里奇认为,对Wi-Fi穿墙雷达设备进行改进后,它可以变得更加灵敏,甚至可以探测到已经窒息的人。 |
D.利用无线电波,以先进科学的算法监测一个静止不动的人的呼吸的效果要比目前一般的监测器的监测效果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10月4日,与往常一样,他吃过晚饭,上床休息了一会儿。晚7时左右,家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杰出的诗人已经停止了呼吸。
“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
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北大毕业生余杰曾撰文回忆读书时他与林庚的一次接触。林庚站在料峭的寒风中迎接他,主动与他握手,说话总带着“歉意的微笑”,告别时走出很远,回头看,他仍“站在门外望着”。林庚写信给自己的弟子孙玉石,会提笔写道:“玉石兄如晤”。“他对学生是不设防的,更是宽厚的。”张鸣说。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钱理群向记者转述,“文革”中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
“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
2006年10月4日黄昏,林庚由保姆陪伴,又一次来到北京大学未名湖边。很快将是中秋,他有些失望地说:“怎么月亮不圆啊?”
“快了,后天就是中秋了。”保姆答道。
“好,到时候我们出来看月亮。”林庚有些高兴地说。这天晚上,他在燕南园62号的家中,永远地离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8日,有删改)文本说,林庚“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分点概括这“精神财富”的具体内容。
文本大量引用了钱理群、张鸣等人评述林庚先生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些评述在文中的作用。
本通讯以“林庚:喧闹时代的隐退者”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人物形象、通讯立意、社会功用三个角度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