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中国购茶,卖至美国,买回棉花,并以鸦片卖至中国。”这种情形主要发生在( )
A.17世纪前期 | B.18世纪前期 | C.19世纪前期 | D.20世纪前期 |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 B.3个 | C.2.5个 | D.0.55个 |
对中国近代化的评价,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评价中的“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 |
B.江浙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究探索最早的地方 |
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 |
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 |
清代《履园丛话·产业》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的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国家重视农业 | B.商人地位低下 |
C.海外贸易不发达 | D.重农轻商的思想 |
“(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各地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材料反映出明代()
A.工商业市镇兴起 |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
D.对外贸易发达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