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 C.农业集体化运动 | D.斯大林模式确立 |
《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
|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 B.创立郡县制 | C.确立三省六部制 | D.开创科举制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
| C.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 |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推恩令 | B.科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察举制 |
《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
|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