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 | B.魏晋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 |
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
B. |
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
C. |
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
D. |
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
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该表反映了当时( )
A. |
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
B. |
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
C. |
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
D. |
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
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A. |
骨制凿刀 |
B. |
燧石石器 |
C. |
碳化稻粒 |
D. |
彩陶残片 |
下表内容深刻反映出( )
A. |
生产方式变革决定国际体系更迭 |
B. |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影响国际秩序 |
C. |
领土问题始终是国际争端的热点 |
D. |
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必变为两极对峙 |
基于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基因元素的“天下观”。古籍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从汉至元绘制的“天下图”尽管名称各异,但整体布局可概括为“东、南皆海,北缘旷野;四夷环绕,中国独大”。1600年左右开始,部分“天下图”新增了关于美洲、欧洲等内容,但大多数地图仍未放弃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下图”的演变轨迹充分说明( )
A. |
地图绘制提升了对世界的认知 |
B. |
文化的连续性增强了华夏认同 |
C. |
“中学西渐”丰富世界文化内涵 |
D. |
传统思想影响古人的“天下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