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据此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英荷战争 | B.抗日战争 | C.巴黎条约 | D.“一国两制” |
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称,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发展(2)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3)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4)当时已基本具备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基础
A.(1)(2)(3)(4) | B.(1)(2)(4) | C.(1)(2) | D.(3)(4)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C.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 | D.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末 |
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清茶赛过鸡。采茶采茶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被竹筒。”
据材料说明()
①清代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②清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④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9年10月7日举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和“文化与艺术”两个部分。全方位解读雍正皇帝。10月2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37件雍正时期的文物抵达台湾,这是两岸文物首度重逢。这些文物是对雍正及其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以下对雍正时期的表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文化尚有一定的交流
雍正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彩瓷和珐琅彩争奇斗艳,飞入寻常百姓家
雍正皇帝的龙袍主要产自苏杭等南方丝织业城市
这一时期商帮中晋商、徽商实力最强,资本主义萌芽也得到迅猛发展
A. (1)(2)(3)(4)(5) | B.(1)(2)(3) | C.(1)(2)(4) | D.(1)(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