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
A.反对 | B.赞同 | C.听其自然 | D.主张适当改变 |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下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
宋教仁在1907年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文(孙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 B.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 | D.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
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刊登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的电文:务乞亿兆同胞,军民一心,速迎天机,各守公法,速建共和立宪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折人满洲,存帝自扰。该电文
A.促成了袁世凯成为首位临时大总统 | B.说明了辛亥革命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C.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迫切要求 | D.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已深人人心 |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