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 人,都认为只 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
B.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
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江南经济发展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
《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五移无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 B.灌溉技术的发展 |
C.耕作制度的变革 | D.生产工具的进步 |
1937年,罗斯福以压倒性优势连任美国总统。他乘胜而进,提出改组法院以便在最高法院增加自己的同盟军,但令人意外的是超过50%的人民表示反对。这说明()
A.经济危机迟迟未能解决 | B.国家干预经济不得人心 |
C.分权制衡理念深入人心 | D.美国人民缺乏宪政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