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地发现一张短训班结业证,其中称:“兹有本部盟军联络参谋训练班第二期学员×××修业期满,成绩合格,特给此证。……中华民国三十五年×月×日。”可见举办该期训练班最有可能是
| A.培训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所需人才 |
| B.国民党为苏美军队培训军事联络人员 |
| C.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培训人才 |
| D.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为内战培训军事人员 |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 B.“生民在勤,所宝惟谷” |
| C.“工农商虞本为一体,皆富民之政” |
| D.“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
《元史》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属于“大新制作”的是
|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
|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
| C.“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
| D.“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
|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
|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
|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
|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成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 A.直谏臣民的减少 | B.专制统治的加强 |
| C.交通工具的发展 | D.工艺美术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