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中铁含量极低,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培育出了铁含量比普通大米高60%的转基因水稻,改良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下图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在上述工程中,铁结合蛋白基因称为____________,获取该基因后常用___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
(2)构建重组Ti质粒时,通常要用同种限制酶分别切割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将重组Ti质粒转入农杆菌时,可以用___________处理农杆菌,使重组Ti质粒易于导入。
(3)将含有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与水稻愈伤组织共同培养时,通过培养基2的筛选培养,可以获得__________;培养基3与培养基2的区别是_________。
(4)检测培育转基因水稻的目的是否达到,需要检测转基因水稻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生物技术中的伦理问题 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研究者以脱落酸水平正常的野生型玉米幼苗和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玉米幼苗为材料,测量玉米茎和根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作用,每种激素的作用除取决于植物的种类、发育时期、激素的作用部位外,还与有关。
(2)由图可知:在水分适宜条件下,脱落酸促进。在缺水条件下,脱落酸____茎的生长,同时____根的生长;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____。
(3)已知乙烯对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研究者提出假设:脱落酸对根生长所产生的作用,是通过抑制乙烯合成而实现的。为检验这种假设,选用脱落酸缺陷型突变体幼苗为实验材料,实验组需用一定浓度的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____含量。若检测结果是,则支持上述假设。

科学家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细胞膜的特性,进行了下列实验。
(1)将鼠细胞和人细胞在CO2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用_____________处理,获取实验用的单个细胞。
(2)将两种细胞在37℃下混合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诱导融合,形成融合细胞。
(3)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和蛋白质。将连接了荧光染料的抗体与融合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抗体与融合细胞的膜蛋白(抗原)特异性结合,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膜蛋白,以便于显微镜观察。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细胞表面荧光的颜色和_____________。开始时,鼠的细胞为绿色,人的细胞为红色,两种颜色不混合;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绿荧光交替分布的“嵌合体”。统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如图所示。

(4)科学家据此提出两种解释嵌合体形成的假说。假说一:融合细胞合成了新的膜蛋白;假说二:原有膜蛋白在细胞膜平面上运动。
①使用_____________抑制剂和ATP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融合细胞,均对嵌合体形成没有显著影响,这个结果否定了假说一。
②在15℃、20℃和26℃的培养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支持。
(5)上述实验表明,细胞膜结构具有________________。

科研人员向野生型拟南芥的核基因组中随机插入已知序列的Ds片段(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导致被插入基因突变,筛选得到突变体Y。因插入导致某一基因(基因A)的功能丧失,从突变体Y的表现型可以推测野生型基因A的功能。
(1)将突变体Y自交所结的种子用70%酒精_______________处理后,接种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由于卡那霉素能引起野生型植物黄化,一段时间后若培养基上的幼苗颜色为绿色,则可确定植物DNA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培养基中突变体Y的自交后代,绿色幼苗3326株、黄色幼苗3544株,性状分离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____,这一结果____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孟德尔自交实验的比例。
(3)研究人员进一步设计测交实验以检测突变体Y产生的______________,实验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由实验结果可知,Ds片段插入引起的基因突变会导致____________致死,进而推测基因A的功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4)提取突变体Y的基因组DNA,限制酶切割后用________________连接,依据Ds片段的已知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出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测定其序列。

为研究某种蛇毒阻遏神经递质的机理,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该蛇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
(2)大鼠的呼吸中枢发出两条传出神经M和N支配膈肌收缩。麻醉条件下切断N,保留M完整,(如下图),记录两种不同处理下a处传出神经表面和b处膈肌表面的发电频率,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①传出神经M通过神经—肌肉突触支配膈肌收缩,膈肌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
②切断N,b点仍可记录到放电频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注射蛇毒时,a点的放电频率与b点的放电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组实验处理作为整个实验的________________。
③注射蛇毒后,a点的放电频率____________,b点无放电,此时直接电刺激膈肌仍可记录到放电频率,推测蛇毒最可能阻遏了M与膈肌间的__________________传递。
(3)为进一步确定蛇毒作用的具体位点,研究者用蛇毒处理传出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溶液处理肌肉。若肌肉收缩,则蛇毒作用于_____________,若肌肉不收缩,则蛇毒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

奶牛热应激反应是指奶牛在受到超出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时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生理生化反应。通过对奶牛热应激机理的研究,可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降低热应激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1)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分布在奶牛皮肤的温度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沿相关神经传到位于中枢,最终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从而散热量,体温保持稳定。如果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以上,奶牛体温将迅速升高从而发生热应激,此时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作用于,使之减少分泌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下调机体的产热效应。
(2)对于奶牛热应激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水平。当细胞受到高温刺激时,会发生热休克反应,诱导热休克蛋白基因转录出,进而合成热休克蛋白,以避免细胞结构被破坏。上述过程表明生物的性状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