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悲惨命运
[英]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时间一分接一分地过去了,到拜访者觉得自己真的该走了的时候,他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呃,我想我……”紧接着主人就说:“噢,你这就要走吗?时间真的还早呢!”于是拜访者拿不定主意的尴尬就接踵而至了。
在我所知的这类事情中,最悲惨的例子要数我可怜的朋友动三先生了。他简直不知道该如何从所拜访的人家里脱身。他是那么忠厚,又是那么规矩,从不愿失礼。
在他放暑假的第一天下午,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他到一个朋友家里拜访。他在那儿聊了一会儿天,喝了两杯茶,然后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呃,我想我……”
可是女主人说:“噢,别急!动三先生,你真不能再多待一会儿吗?”
动三从来都是说实话的。“噢,我能。”他说,“当然,我——呃——可以再待一会儿。”他留了下来,喝了十一杯茶。夜幕开始降临了,他再一次站起来。
“呃,现在,我想我真的……”
“你非要走吗?”女主人客气地说,“我还以为你可以留下来吃饭呢……”
“呃,是可以的。”动三说,“假如……”
“那就留下来吧。我肯定我的丈夫会很高兴的。”
“好吧,那就留下来吧。”他颓然回到椅子上,灌了一肚子的茶水,怪难受的。
男主人回来了,他们开始吃饭。动三从头到尾都在盘算着要在八点三十分告辞。主人一家都在纳闷,不知动三到底是因呆笨而显得闷闷不乐呢,还是仅仅只是呆头呆脑的。
吃完饭后。女主人想打开他的话匣子,于是拿出照片给他看。她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到八点三十分的时候,动三已经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动三站起来:“现在告辞了。”他以恳求的口吻说。
“告辞?”他们说,“才八点三十分,你有什么事要去办吗?”
“没什么事。”他承认,然后苦笑了一下,接着又闷声闷气地坐下来。
就在这时候,大家发现主人的宝贝儿子——那个可爱的小调皮鬼把动三的帽子给藏起来了,因此,男主人说,动三先生非留下来不可了,于是就请动三一起抽烟聊天。动三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果断地离去,可是办不到。后来男主人开始厌烦他了,就用反话挖苦他说:“动三先生最好留下来过夜,我们可以给你临时搭一个铺。”动三误解了他的意思,竟然连连道谢。于是男主人便为他安排了一个空房间,内心却狠狠地诅咒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后,男主人进城上班了,留下动三和家里的宝贝儿子玩。动三一天一直在琢磨着回去,可他又左右为难。男主人傍晚下班回来了,他发现动三还在家里,大感吃惊和恼火。他想开个玩笑把动三支走,于是说:“我认为该向动三先生收房租和伙食费了!”那个不幸的小伙子目瞪口呆一阵,然后紧紧握住男主人的手,向他预付了一个月的食宿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他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后来病情进一步恶化,怪可怕的。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呃,我想……”紧接着又倒在枕头上,同时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笑。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再来一杯茶,再拿照片来!哈!”
在动三假期的最后一天,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经过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动三去世了。人们说在他临终之际,他在床上说:“噢!天使们在召唤我,我想我真的该走了。再见!”
(选自《小说选刊》2011年第12期,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有时候他从床上惊坐起来,尖叫着,再一会儿,他又跳起来,大叫着。” |
B.小说结尾描写“大雨‘哗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天上有个巨大的喷壶,在往地上倒水”,主要目的是照应开头“天空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句。 |
C.小说以动三的悲惨命运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顺序,文脉清晰。作者自始至终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动三的同情和褒扬。 |
D.女主人把家里珍藏的所有的照片都拿了出来,但动三只看了七十一张,大约还有六十张没看完就站起来想走,这表明动三心不在焉,急着告辞回家。 |
E.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日子里,动三神情忧郁,最后他垮了。他发烧得厉害,神志不清。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预付食宿费、被主人误解带来的思想折磨等。文章开头“有些人,在拜访别人或晚上与人聊天的时候,总觉得告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运用了巧合和幽默的手法。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简要概括主人公动三的性格特点,并探究造成动三先生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走在中秋的月光里
钱续坤
①流行歌曲总是拥有其温润的土壤,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蓦地感动了。这感动有如潮水般涌动。在这中秋的夜晚,歌声吸引着我的耳鼓,也震撼着我的灵魂。
②特别喜欢在月色如银的意境里散步,那种清纯的味道会让我想起浪漫的童年。从前,中秋的月亮就是这般明亮,我的影子反复被皎洁的月光拉长——缩短——拉长,然后朦朦胧胧地投放在地上,被枝枝蔓蔓切割影射的曲线,竟然有了中国画的韵致,随着步伐的变化波形不停地抖动,或明或暗,或浓或淡;蛙噪和虫鸣又往往不期而至,此起彼伏地扑打着我的耳鼓,把年少时的无限联想和邈远遐思,全部引进玲珑、悦耳的神韵里。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③有歌当然还得有舞。乡村的孩子对舞终究是敬而远之的,我亦毫不例外。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自得其乐,因为月亮之上,住着美丽、端庄的嫦娥,还有那只活泼、可爱的玉兔。所以每次引吭高歌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会叠印出长袖飘飘、舞姿翩翩的神奇景象,觉得才子佳人乃天造地生,见众仙子为珠联璧合,有时甚至会捂着小嘴在那偷偷地乐。嫦娥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飘然奔月”让人充满好奇,“托身蟾蜍”令人不可思议,“八戒垂涎”使人忍俊不禁。及至后来我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才觉得嫦娥在月宫的日子并不美满如意,倒是我们无拘无束地撒野嬉戏,要比她幸福、温馨许多,正可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吴刚伐桂”和“天狗咬月”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以至于我常常充当说书人的角色,在村头的槐树下或者斑驳的老屋里,向小弟弟和小妹妹们有滋有味地说,绘声绘色地讲。故而童年的月亮之上,萦系着我的遐思,寄托着我的梦想,构建着我的天堂。
④其实月亮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言简意赅,借月光起兴,寄托了浓浓的乡愁;杜牧“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哀婉沉郁,借猿啸抒怀,道出了深深的落寞;杨维桢“深情长是暗相随,月白清风苦相思”,把缠绵不尽的人间亲情,隐喻成皓魄当空,莹澈万里;袁枚“明月有情来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又将未婚男女的款曲衷情,化为了蟾光已满,悱恻缠绵……天上的月亮被赋予了这么多的感悟、沉思和诘问,人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与此相关的生命意象,让其烛照自身的精神之旅,由她牵引心情的潮汐涨落。不过月之情愫自古以来都带有悲戚的意味,适合于人们对本体进行思索,对灵魂进行观照,让善良的人守候心灵的田园,让作恶的人渡到超度的彼岸。
⑤因此,生命之月会伴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遥远,生命的那一端,仍然是眼前的这一轮,仍然带着她清冽的光泽,洗濯我们的喜怒哀乐,评判我们的道德准则,量化我们心灵深处对于情感的拥有程度,以及由此衍生的一切积极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⑥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走在月光里,我会把自己永远存放在这样的朗照中,不以心为辎重,不以物为形役;走在月光里,我会像童年那样放声歌唱:“我等待,我想象,我的灵魂早已脱缰,马蹄声起,马蹄声落……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4日第4版)“其实月亮并不单纯是头顶那皎洁的一轮,她卧在《诗经》里,走在《楚辞》中,奔在唐诗宋词的大道上,给予文人墨客更多形而上的意蕴。”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那时候的我,俨然是一名快乐的歌手,肆意地弹奏着自己,而那月光就是一本被打开的乐谱。
(2)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近,伸手可触;中秋的月亮离我很远,牵梦挂怀。“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月亮之上》又让我感动了”,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会被它“感动”?
你认为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公众知情权的软肋不在于网民缺席
因盗伐林木被关押的24岁青年李荞明,在云南晋宁的看守所受伤,送医后不治而亡。警方称其受伤原因是和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致。因舆论对事件真相的高度关注,“躲猫猫”迅速成为表达网络质疑的当红热词。出人意料的是,云南省官方旋即公开邀请了网民等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调查,并于日前发布了调查报告。
以探寻真相串联起来的这次行动,表达出一种公众饥渴,亦即公共事件的真相披露亟须有公信力的制度保证,同时云南官方组织网民调查的行动也表明,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已经不能只是坐而论,也必须起而行了。但正如起而行的云南官员,同样感受到来自舆论的压力一样,因为公众知情的欲望,就像无所忌讳的刀锋利刃一般,会伸向每一个信息黑箱和嫌疑角落。除了真相,没有什么能让这种欲望停顿。
组织网民调查的官员有言,组织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调查,是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尊重网络民意,了解事件真相。毫无疑问,这是基于宪法权利的积极落实,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务实努力。但正如“躲猫猫”事件的舆论关键,始终紧扣的都是公众知情权。对公众知情权的完整理解,对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诚实解读,就尤其显出在转型现实下的特殊可贵。
“躲猫猫”事件催生的知情权行动中,我们同时看到了许多的尴尬。由于法律的限制,参与调查的网友没有见到嫌疑人,也无法调看现场监控录像,他们仅仅是去过事发现场,向当地警方提出询问。这些原本奔着获取真相而来的普通网民,没有能力超越法律和司法机构的专业作为独自获取真相。这些原本受困于信息源单一、真相无法求证的网民,从电脑前跑到了看守所,但真正受困的信息格局并未因为亲临现场而打破。
这种情形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在目前状况下真正制约公众知情权行使的,究竟是公众直接调查机会的缺乏,还是公众委托的那些公共机构的信息失灵?又是怎样的一种机制,造成了原本应由专业公共机构承担的信息调查、信息收集、真相披露工作,竟然需要网民的直接参与才能论证完成?如果我们仅仅在这样的层面上,论证和落实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我们的聪明才智,这究竟是明知故问,还是顾左右而言他?
乐观者为网民调查委员会展现的进步叫好,这心态无疑值得理解。而谨慎者为网民调查寻求真相的努力溯源,也更值得深思。“躲猫猫”事件的出现,论证了公众知情权的真正障碍,并不在于网民参与而在于诸如媒体等公共机构的信息失灵。而能以这样的官民互动推动全社会的舆论聚焦与思考深化,云南官员与网民的务实进取已不一般。(《南方都市报》2009、2、24)本文认为“公众知情权的软肋不在于网民缺席”,以下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云南省官方在“躲猫猫”事件发生后旋即公开邀请网民组成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调查,并于日前发布了调查报告。 |
B.组织网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公共事件调查,是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尊重网络民意,了解事件真相。 |
C.这些原本受困于信息源单一、真相无法求证的网民,从电脑前跑到了看守所,但真正受困的信息格局并未因为亲临现场而打破。 |
D.对公众知情权的完整理解,对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诚实解读,在转型社会现实下尤其显出特殊可贵。 |
下列对有关“躲猫猫”事件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躲猫猫”迅速成为表达网络质疑的当红热词的真正原因,是舆论对李荞明死因真相的高度关注。 |
B.“躲猫猫”事件促使云南官方组织网民进行调查活动充分表明,在信息社会,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刻不容缓。 |
C.网民组成的调查委员会既没有见到嫌疑人,也无法调看现场监控录像,这充分表明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受到法律的严峻挑战。 |
D.“躲猫猫”事件催生的官民互动推动全社会的舆论聚焦与思考深化,云南官员与网民的务实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被关押的李荞明和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死,云南省官方充分重视和尊重公众知情权,组成网民调查委员会前往事发地点调查。 |
B.公众知情权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它会伸向每一个信息黑箱和嫌疑角落,没有什么能让这种欲望停顿。 |
C.在转型现实下,为网民调查委员会展现的进步叫好并不值得肯定,更值得深思的是为网民调查寻求真相的努力溯源。 |
D.网民直接参与才能论证完成信息调查、信息收集、真相披露工作,这本身就意味着法律体制并不健全。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火中凤凰陈启文
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它经过你,而到达你生命的每一角落,把一身的风尘洗得干干净净了,你才可以走在先生踩出来的脚板印上,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
或许这就是凤凰了。 那条先生孩提时代走过不止一次的河街,那一幢幢面对河水依旧不动声色地伫立着的吊脚楼,那五彩斑斓涂染过千万苗家儿女鲜血的鹅卵石,那河上的渔船和渔船上沐着细雨的鹭鸶,都是湿的,像是先生写下的每一个文字。湿而且亮,一如鸟儿圆圆的眼睛,永远都怀着某种神奇的使命。没有他深情的注视,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湘西土地奇异而黑暗的美。我们也不会知道在地球上还有一个叫凤凰的小小山城。
一个远道而来的好奇的看客,是走不进真正意义上的湘西和凤凰的。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沿着先生字里行间欢乐和眼泪的脉络,走进那座带天井的院落,不仅仅只有岁月沧桑后的感慨,还闻得到婴儿的味道。一百年前,那个刚从母腹中钻出来的婴儿,也是在一个雨天里降生的。在那个比最黑的黑夜还要黑的夜晚,只有他的哭声、母亲幸福的眼泪和那些雨水是明亮的。现在我就站在他降生的那一间房子里的那张老旧的雕花大床边,隔着窗棂,看着檐外的雨水。一滴雨从天上落到地上最终在无数的雨点中溅成一朵水花,消失了,这一漫长的过程只是瞬间的一闪而已,没有人能够看清楚。老屋中的另一间房子,曾经囚禁过先生的童年。也挨过打,也罚过跪,跪在祖宗的牌位底下,每次要跪一炷香的时间。
但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那颗小小的心,它跳着,以一派率性而为的野气,依然跳到各处去听,去看,去嗅闻。回龙阁也是那个从塾中逃到太阳底下同一群小流氓游荡的野孩子爱去的地方。离阁楼不远,那几棵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还长在那里。那个小男孩,似乎还藏在某一棵大树上,我们看不见他,却听得见雨中蝉儿的叫声。蝉儿握在他满是水珠子的手心里,呦呦鸣叫,叫得让你的脚底不住地打滑。先生在年届八旬之际,回到凤凰,在那几棵大树下沉默地站了许久,他是再也爬不上那些树了,但先生很沉重地一步一步登上回龙阁,像赴一个约会。我不知道他看没有看见过另一个自己。上来后,他只在自己膝上重重地拍了一下,接着一声长长的叹息,一句话也没说,已经老泪纵横了。他和那个在被雨水泡染过的田塍上乱跑的他,已经隔着万水千山。其间的距离,我们自然是无法走近的。但是你可以独倚阁栏,朝岁月的两端打量。这是一条河的长度。
有很多东西现在我们已经看不见了,针铺门前那个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磨针的老人,皮靴店里的皮匠,南门河滩上那个杀牛的屠户,还有长满青苔的石板街上那些用单刀、扁担决斗的苗人、土家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河流率领着层出不穷的人们在岁月里风尘仆仆,没有人会感觉到生命正以最快的速度向一个尽头滑去,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时,所有的人都不见了。但河流也并不因为缺少了他们而变得消瘦,她又养出了一条条豹子般勇毅的汉子。河边的女子也依旧长势喜人。一双双娴熟于织网、撑船的手,依然在滩上、水里忙碌着。在青山绿水中摆渡的也依然是一个从从容容的女孩子,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尽管那边已建起了一座大桥,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坐船过渡,与其说是坐她的船,不如说是坐坐昔日的岁月。其实谁都知道她并不是在另一条河流上弄船的翠翠。
我又看见了先生曾经看见过的一头小白山羊,站在河边岩嘴上饮水。沱江很清,清得看不见水,清得能看见水的灵魂,和那美丽生灵的一个倒影。河水带走了很多,但有些东西是不会随滔滔不绝的河水一同流逝的,那些与河流有关的性格,他会永远留驻于你的生命里,化作血气与梦想,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这是无法在河流之外找到的。
雨压低了声音。仿佛每一滴雨都睡熟了,但依然在落。我正在走进一种很深的寂静中,浑身都已湿透,已不知身在何处。世界总在风流水转,凤凰每五百年浴火重生一次。其实在雨中的凤凰古城经历了一回,又何尝不是一种涅槃。多少年来我的生命早已没有了流动的感觉,现在它终于又流淌出了一些色彩。每走一步,便听见胸膛内哗啦一响,我又清醒了过来。在这一刻,我悟到我也是真实地活着的。第一段中说:“走进那些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里去。”这里所谓的“使你眼珠子发亮的情节”指的是什么?
第三段中说“我们绝对不是来看风景的”。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4分
倒数第二段说“孕育出了湘西最本质的精神”。请根据有关文意,对这种“最本质的精神”进行简要概括。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生命的迷彩
廖翊余晓洁
17日中午,记者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登机前往青海玉树。飞行两个半小时,降落西宁机场。货机、救护车、运输车……不大的西宁机场显得有些拥挤。“八一”标志的大型运输机给机场增添了别样的气氛。
又见迷彩!在记者转机前往玉树的候机厅,满是身穿迷彩服的士兵,体格壮实,肤色黝黑,神色疲倦。
“是去玉树救援吗?”记者问。
“玉树已经有我们的战友了,我们是在西宁机场负责救灾物资的搬运。”战士回答。
一个多小时后,记者转乘的伤员运输机降落在玉树机场,遍地的迷彩让人为之一振。
一个个身穿迷彩服的士兵,将一名名受伤群众或抬、或背、或抱地送上引擎轰鸣的飞机;又将飞机上卸下的各种救灾物资或推、或扛、或提地送往一辆辆汽车……
“我们是15日凌晨2点赶到玉树的,已经在结古镇进行了两天的生命救援。”一位叫赵彦军的士兵对记者说。14日上午10点,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左右,他所在的青海省军区某步兵团便集结完毕,向玉树进发。
“由于时间紧,我们每人只发了一点点面包、一瓶矿泉水就出发了。我们争分夺秒,就想早一分钟赶到灾区施行救援。”小赵说,凌晨2点赶到结古镇时,透过汽车的灯柱,震后的惨状让他们目不忍睹,大家不顾旅途劳累,立即投入到生命的大营救中。
“为了更有效营救,我们向老乡了解哪座建筑下可能有生命迹象。到了下午2点,我们一个连就成功救出了10多个藏族同胞。”
小赵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成功施救:“那是一个7岁的藏族男孩和他的外婆。我们都欢呼起来,有一种胜利的感觉……当救出的藏族同胞用大拇指向我们表示感谢,并且紧紧握住我们的手时,我们特别激动。”
两天的生命营救之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玉树机场进行抗震物资的转运和伤员的转送。
“地震发生后,玉树机场成为重要的生命线。”兰州军区某运输部助理员李广银介绍,截至17日下午,他们抢运伤员约1500名,抢运救灾物资逾500吨,并做了大量协助民航运输安全保障的工作。
“15日到17日是伤员、救灾物资密集到达的时间,玉树机场开通了夜航,成为24小时机场,我们的官兵基本上没有任何休息……”
走出机场,仍是迷彩——兰州军区323医院医疗队的帐篷醒目地扎营在机场外。
“我们15日早上赶到灾区,首先在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展开救治,当天处置了360多个伤员。今天早上,奉命到玉树机场开设伤员空运救治医疗点,目前已护送1500名伤员。”兰州军区驻陕某分部卫生处处长魏敦宏介绍。
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迷彩有着非凡的经历:2008年5月,他们在汶川地震灾区坚守三个月;2009年,又作为中国第九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队的成员在遥远而艰苦的非洲执行神圣使命,为中国军人赢得荣誉。
“我们这次来了60名队员,其中44名参加过汶川救灾医疗队,10个去过刚果(金)维和。3月30日,10名队员才从刚果(金)回来,正在休假,便接到命令赶赴玉树。”
离开机场前往结古镇,再见迷彩——我们乘坐的车是部队的一辆越野吉普,开车的姓罗,是兰州军区驻金昌某部的一位士官。
“我们近3000名官兵经过20多个小时,驱车1400多公里,今天凌晨到达玉树。路上我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到玉树后,我被分配来机场转运救灾物资。”
尘沙滚滚的路边,满是倒塌的民房,新搭的蓝色帐篷。小罗的手机响了。
“哦,我已经到了玉树,都挺好的,不累……”小罗声音沙哑,眼睛满是血丝。请简要概括赵彦军所在部队开展救援活动的过程。
新闻以小罗的语言和肖像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以“生命的迷彩”为线索来组织本文的。
这篇新闻札记在写法上灵活而富有特色,请选择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分析。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
立夏
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
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
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
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
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
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
“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
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
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
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
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
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
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
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
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
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
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
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
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
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
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
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
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
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
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
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最后一段的作用。
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