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欧洲历史学家在评价近代统一后的德国时指出:“德国不是一个有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有国家的军队。”对此,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德国是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 |
| B.德国因没有实现统一而没有军队 |
| C.德国实行了全民义务兵役制度 |
| D.德国是一个富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 |
“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
| B.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
| C.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
|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奉旨回籍帮办团练的焦佑瀛、张之万等人在奏折中写道:“抚议一起,人心懈怠,不但兵无斗志,亦复民无固心。”这一材料从侧面表明
| A.清政府极力提高军队战斗力 | B.政府态度会影响战争结果 |
| C.军队战斗力低下 | D.人民没有斗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