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人口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下面图1反映了我囯人口抚养比和就业比的时间变化,图2反映了人口红利消失前后日本经济走势,图3反映了估计的中囯各个时期GDP潜在增长率。读图回答下列各题。根据图示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抚养比与就业比呈负相关,两者之和为100% |
B.人口抚养比下降期有利于经济较快增长 |
C.我国建国初期人口抚养比上升主要是因为人口出生率高 |
D.我国2013年后人口抚养比上升是因为人口出生率低 |
—般,人们将抚养比小于50%时称为人口红利时期,而人口抚养比超过60%时称为人口负债时期。关于中、日两国人口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日本人口红利期出现比中国早 |
B.日本老龄化比中国严重,老年人比中国多 |
C.日本人口红利期人口抚养比变化较慢 |
D.日本已经进入人口负债期 |
中国随着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劳动力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增大,我国GDP面临增速减缓的局面,下列应对措施科学的是
①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②继续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③通过改革打破垄断、扶持中小企业,让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④适当调整人口政策,增加生育率
⑤延长退休年龄,降低养老金标准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苏北、苏中地区农民向苏南和东部其他沿海地区流动,形成了规模巨大民工流。回答各题。关于江苏省民工流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自然资源地区差异是民工流的主要原因 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是民工流的主要原因
③苏南城市化程度高于苏中和苏北④民工流对城市化进程没有影响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列措施有助于缓解江苏省内部民工流过度攀升的是( )
A.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生产效率 |
B.重点打造苏南城市圈 |
C.加快高速铁路建设,缩短时空距离 |
D.发挥自身优势,加速当地工业化 |
江苏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省区之一,它东临黄海,西接安徽,南连上海,请根据图,回答各题。江苏作为全国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最近提出了由“江苏制造”转为“江苏创造”的经济发展战略,其转变的原因并不是( )
A.制造加工获得的利润最低 |
B.制造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污染 |
C.科技创新可带来更大效益,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
D.江苏省劳动力断层,出现“民工荒” |
以下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其中代表江苏省的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
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
读图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完成各题。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②距海远近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
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
C.进口木材,成本低 |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
读图,回答各题。一般情况下,河流R( )
A.只有春汛 | B.只有夏汛 |
C.只有秋汛 | D.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
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 )
A.水电站 | B.油田 |
C.天然气田 | D.煤矿 |
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优势( )
A.单位面积产量高 | B.人均耕地面积大 |
C.交通发达 | D.水热条件好 |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各题。
材料一:1978年,黑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材料二:美国与中国东北部人口迁移示意图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主要作用。下列组合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全为经济因素的是( )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④ |
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③对交通、教育、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
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