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圆满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强调要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求地方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1)材料体现了我国的国家管理形式是什么?材料中体现了全国人大在行使哪些职权?
(2)运用我国国家结构形式及民主集中制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进一步下降,这一趋势还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持续加剧。我国告别了劳动力几近无限供给的时代,新增劳动力减少,人口成本上升,将使长期依靠“人口红利”维系的“低成本扩张”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优势进一步削弱。
(1)请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市场调节的优点、弊端和局限性的认识。
(2)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的制造业应该如何应对新的形势?
(3)请运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当今“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经刻不容缓。
材料二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递交提案,建议将“勤俭节约”纳入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不断提升公民的节约意识,使之成为公民基本的道德准则,自觉提高道德素养。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年份类别 |
外贸总额 |
实际利用外资 |
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
1987年 |
827 |
75.7 |
4.1 |
2012年 |
38667.6 |
1117.2 |
772.2 |
注:2012年《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华为等23个品牌入选,列世界第五位。
材料二 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 2013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1)简要概括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
材料一:2012年9月30日是中国节假日也是高速公路免费的首日。很多高速公路出现了严重拥堵。当天,有部分车主违法占用救援车道导致救援车辆无法紧急救援;有人在路旁溜狗、打网球;高速公路边上到处都是果皮纸屑等垃圾……。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质,就是要使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从人口增长快、民主素质低下、法治观念淡薄、公民精神缺失、保守心理向具有主体性,创新性,向具有现代民主法制素养,积极参与社会民主生活,向较高的科学技术文化素养转变。有专家认为,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于人的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公民应如何避免出现上述不和谐的现象?
(2)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说明公民提升自身民主法制素养的意义。
(3)请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对“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在于人的现代化,因此人的现代化决定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一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 2012年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到680万人,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
近年来,“就业难”、“用工难”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据此,广东省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材料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人认为,护士是伺候人的活,得看人脸色办事。某医学院护理专业的一位大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护理知识,成绩优秀;寒暑假,主动联系医院实习,对病患者细心呵护,深得医院和患者的欢迎,还未毕业就已经有好几家用人单位向她发出邀请。“当初选对了专业,现在工作不难找。整个社会对护理专业的缺口很大,护理专业的本科生就更缺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
(2)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上存在“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情况,材料二中的大学生经历或许对解决这一情况提供反思和借鉴,请你从中总结主要的哲学方法论启示。(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