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990年台湾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种植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读表1回答下列问题。
| |
1951 |
1956 |
1961 |
1966 |
1971 |
1976 |
1981 |
1986 |
1990 |
| 稻米 |
52.25 |
50.75 |
48.51 |
46.77 |
46.51 |
48.96 |
47.72 |
41.95 |
39.33 |
| 甘薯 |
15.4 |
14.91 |
14.62 |
13.97 |
13.92 |
7.71 |
3.9 |
1.7 |
-- |
| 甘蔗 |
3.95 |
5.49 |
5.8 |
6 |
5.59 |
6.84 |
7.44 |
5.09 |
5.71 |
| 水果 |
2.11 |
1.8 |
1.95 |
6.36 |
7.26 |
7.64 |
9.93 |
13.82 |
19.29 |
| 蔬菜 |
5.23 |
5.30 |
5.61 |
6.69 |
9.06 |
11.95 |
15.84 |
18.92 |
16.3 |
表1中国台湾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之变动(1951-1990年) 单位:%影响表中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改善 | B.市场需求变化 |
| C.劳动力素质提高 | D.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
对台湾1951年至1990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变化的分析,可借助于
| A.数字地球 | B.地理信息系统 |
| C.全球定位系统 | D.遥感 |
下图为贯穿南美大陆及大陆东西两侧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垂直与水平方向不依同一比例尺绘制)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甲处所在板块名称为 ()
| A.美洲板块 | B.太平洋板块 |
| C.南极洲板块 | D.印度洋板块 |
图中海底岩石年龄最年轻的是 ()
| A.甲处 | B.丙处 | C.丁处 | D.戊处 |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明显分界线是 ()
| A.乙处 | B.丁处 | C.己处 | D.辛处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维多利亚湖盆和爱德华湖盆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A.背斜 向斜 | B.向斜 向斜 |
| C.向斜 断层 | D.断层 向斜 |
与甲海区同纬度地区的风带或气压带为 ()
| A.东北信风带 | B.东南信风带 |
| C.盛行西风带 | D.副热带高压带 |
读下列甲、乙两图,甲图B岩石发现有化石,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A、B、C分别表示 ()
A.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B. 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C. 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D. 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 甲图中与⑥所示的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⑤ |
乙图中的地貌的形成主要和甲图地质作用相同的箭头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发生的顺序为( )
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 A.①②③④⑤ | B.③②①④⑤ |
| C.⑤③②④① | D.⑤③④②① |
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页岩因属于变质岩而不可能含有化石 |
| 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砂岩属于沉积岩 |
| C.图中断层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 D.从地壳运动角度分析,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
下面图A为“地球某日昼夜情况示意图”,N为北极,S为南极,P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图B表示四地旗杆的日影(图中短粗线)朝向,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若从该日开始P点向北极点移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
| B.北京日出越来越晚 |
| 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
| D.地球公转由快到慢 |
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9点时,图B中影子朝向正确的是 ()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