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振兴区域经济,加强区际联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題。
材料一华北地区简图。
材料二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是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肢系统。雾的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农,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氩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视野模糊能见度恶 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容胶系统称为霾。出现霾时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霾的曰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 团没有大的变化,相对穗定时,霾可终日不散,甚至可持续数天。
(1)天津是我国传统化工基地,近年来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过程中,天津化学工业逐渐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
(2)甲地煤炭资源丰富,而上海经济发达,常规能源严重缺乏。结合材料一,说出甲地 煤炭运往上海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2013年春节前后,京津冀鲁地区多次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地 理知识,分析造成这些地区雾霾天气的气象条件,并说出形成霾的物质来源。
(4)乙是世界著名的京杭运河,进入21世纪,古老的运河焕发了青春。试说明京杭运河改造与扩建对于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油莱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布广泛。下图示意我国油莱分布及开花日期等值线分布。
(1)描述我国油菜的分布特点。
(2)比较我国东部地区的南方和北方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总体分布特点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3)甲地油菜分布在河谷地带,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一倍。分析甲地种植油菜比东部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重庆气候资料(29.6°N,106.5°E,海拔 260 m)
1961-1990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平均最低气温(℃) |
5.6 |
6.9 |
10.9 |
15.1 |
19.0 |
21.5 |
24.5 |
24.5 |
20.4 |
16.2 |
11.5 |
7.2 |
表3武汉气候资料(30.6°N,114.1°E,海拔 23m)
1961-1990年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平均最低气温(℃) |
-0.5 |
1.4 |
6.1 |
12.2 |
17.7 |
21.8 |
25.2 |
24.6 |
19.4 |
13.4 |
7.2 |
1.5 |
(1)对比说明重庆和武汉两地冬季气温特征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三峡水电站是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
(2)说出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段河流水文特征的突出变化。
(3)说出西电东送工程中线通道的电能产生方式。指出电能输出的具体方式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江汉平原就已成为全国商品粮棉基地,但长期以来,其农业生产常常受到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
(4)说明江汉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
2011年夏季,暴雨连降武汉,每一次都导致武汉发生内涝,有网友为此调侃:“到武汉看海!”武汉曾是全国仅有的“百湖之市”,而今全市中心城区现存的湖泊只有38个,“杨汊湖”、“东沙湖”等诸多湖泊已不见水,只剩一个带“湖”字的地名。针对武汉等城市雨涝严重的现象,有人提出推广使用渗水砖的建议。
(5)结合图表及上述资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武汉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并简述推广使用渗水砖对城市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阅读以下两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1)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
(2)简述麻涌建设外向型工业新城的优势条件。
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厉害。
(3)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4)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A和B两地的植被类型是什么?从A--B反映了自然带分布的何种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简述C处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
(3)D附近有我国著名渔场,请写出其形成原因。
(4)写出E海域洋流流向特点。
(5)写出B海域沿岸的气候成因及特点。
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描述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哪些地区几乎不受寒潮影响?
(2)读出成都和南京出现寒潮的次数,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寒潮发生时,农作物受害最严重的是什么季节?我们该如何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