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韩先生
阿成
韩先生是中学教员,讲语文,送毕业班,不求升学率。备课了,一盒烟,一盒火柴,一杯茶。没有教学笔记,只是在语文书上写几句点评,或好,或某句是败笔。上课了,信马由缰。学生说,听韩老师的课,一会儿工夫,就下课了。
韩先生在家里,眼睛看不见活儿。韩先生的女人很欣赏这一点,男人嘛。
韩先生很赞同金圣叹的一句话:一是交友,一是清谈。
我认识韩先生,大约有二十余年。
记得韩先生的女人坐月子,没奶。韩先生把老爷子传给他的一件东西,翻出来了,是一只梨木做的,紫檀色的木匣子。盖底有字,是毛笔楷书——“永赐子孙”。匣子共有四个格。一个格内有四只茶碗,都是绷瓷镶金边儿的。每只独自一个形状:花瓣的、长方的、斗形的、八角的,等等,不重复。有趣儿的一点,每只茶碗,盛的水量一样多。南岗秋林附近,有一家古玩收购处。韩先生夹着木匣子,进去了,问:“这东西收吗?”管收古玩的,先把木匣的四周看了一遍,然后,抬眼看了韩先生一眼。抽出匣盖,读了读盖底上的字,又抬眼看了韩先生一眼。四个格子抽出来,看了一遍,又看了韩先生一眼。
先生说:“多少钱?”
秃顶说:“二十八元。”
韩先生说:“行。”
先生得了钱,换了二百多个红皮鸡蛋,一个猪肘子。女人的奶水,第二天,就下来了。
韩先生的旧学根底不错,得益于老爷子的学问。老爷子刚刚解放那一年,摔断了腿,坐在家里讲学。韩先生那时,年龄尚小。晚上躺在被窝里听家父给学生讲学。唐诗,《古文观止》,听过几遍,半懂不懂,记住了一些。后来,韩先生上了师专,班主任刘铁夫,期末给韩先生写的评语,就是四个字:“厚古薄今。”
韩先生的婚事,是病榻上的母亲最为牵怀的一件事。韩先生去一位朋友家串儿门,认识了这位朋友的小姨子。姑娘常去商业医院,帮助照顾韩先生的母亲。老母亲对韩先生说: “你跟这个姑娘好好处吧。”
韩先生就跟她处了。看了一场电影,叫《早春二月》。看过电影,都晚上十点多了,把姑娘送回家。韩先生又匆匆去了医院。韩先生对我说:“街上一个人也没有。”韩先生这一夜很愉快。心情也特别好,睡不着觉了。
韩先生结婚,看钱不够,把老爷子留下的一些石印,一些字帖,还有老爷子自己画的画儿,选一些像样的,卖掉了。结婚,双方都没通知单位。来了几个知近的好友,去女方家里,领出姑娘,给丈母娘规规矩矩行了个礼,说:“那我们就走了。”丈母娘说:“好好过日子。”
这家算成了。
韩先生讲求“滋润”二字。他希望文章也能是这样。我笑着说,这不可能。韩先生有些恼了。我说,穿衣戴帽各好一套。不能强求一致。韩先生说:“现在的作家们误入歧途了,也就是我有耐性,还能看下去。”
韩先生看文章,可谓入木三分。我向许多文学朋友(都是业余的作家,评论家)介绍韩先生。这些朋友们去过一次,再就不去了。说韩先生话说得太玄,人还牛性。嘻,受不了。我问他们韩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他们说——
韩先生说:写小说,就是在生活里溜达溜达可遇而不可求嘛。
韩先生说:你还得练练怎么用笔说话,还是话没说好。
韩先生说:把话说糊涂容易,把话说明白难,这话,等你上点岁数就明白了。
韩先生说:风格流派不是后学来的,生就的骨头,造成的肉,顺其天性,方能得其发达。
韩先生说:评论家是想说生活是复杂的,而且是深刻的;小说家是想说生活是简单的,而且是有滋味的,细想起来,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我听了,觉得韩先生毕竟是先生,迂起来也真是没个底呀。怎么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学生去教呢?
后来,我去韩先生家里,韩先生还向我问起那几位。我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韩先生想了想,笑了自己一回,说:“就是呢。”
韩先生已是五十岁了人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的,或是三十年,就可能去世了,没他这个人了。人的一生,其实过得很快,彼此能聊上几句呢?这里写一写,也算对朋友的一点情分。
(文章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目用《韩先生》代替了《韩老师》,是因为“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超过了“老师”气,对待韩先生身上的“先生”气,作者是不赞成的。 |
B.“韩先生师专的班主任刘铁夫老师评价他‘厚古薄今’,韩先生不以为然。”句中“厚古薄今”含有暗示韩先生极喜欢古文,讨厌现代文的意思。 |
C.文中“风格流派不是后学来的。生就的骨头,造成的肉,顺其天性,方能得其发达”一句,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家们天生的秉性,生来就有的素质、品格等因素。 |
D.小说语言风格简洁干净。该详细的就长,如“晚上躺在被窝里听家父给学生讲学”,该简短就短,如“这家就算成了”,运用自如,叫人佩服。 |
E.作者塑造韩先生这一普通的市民形象,实质上也是在写一种生活状态,韩先生在生活观、人生观等方面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写老师不把笔墨多花在教书育人上,而是写其“当瓷器换钱”、“处对象”等日常俗事,有何好处?
韩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韩先生讲求的“滋润”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是与“传统”决裂而形成的。因此“现代”的精神特质不同于“传统”的精神气象。传统是一个魅惑的时代,要么政治与宗教合一、要么政治与教化合一,人们无法根据理性的法则建构公共行动的规则。而现代则是一个祛除魅惑的时代,它将一切神圣的东西驱入私人生活的隐秘幕后,而以理性来筹划人类的公共生活。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涤荡之后,宗教致力维持的政教合一体制,丧失了任何自我确证的理由。曾经借助宗教力量为自己积聚正当性资源的君权政体,自此失去了政治正当性的强大支持力量。“神为人立法”的政治正当性进路,被“人为自己立法”的政治正当性进路所取代。人们从此不再需要神为人定位。这一定位,既包括人的价值定位,也包含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以及日常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一变化,被马克斯·韦伯简要地概括为“理性祛除巫魅”。
祛魅之后,人类的生活世界似乎简单而且分明地由私人信仰世界与公共理性世界两个部分构成。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首先,人们体会到宗教在人类生活中长期具有的绝对重要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凸显而出。其次,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人们习惯了一种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划分开来的生活方式:在私人生活领域,人们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私密关系和个人隐私,以非理性的情感原则来处理私人生活的各种事情;在公共生活领域,人们则以法律条文、行政规章和组织规程作为协调各种事物的手段,以在理性思维基础上建构而起的规则处置复杂的公共事务。
但是从18世纪以后的人类生活经验来看,宗教并未完全退出人类的生活世界。在人类的公共生活世界中,宗教的主宰性力量确实消退。但是,在人类生活的复杂世界中,宗教的影响力并未遭到毁灭性的的打击:在政治生活领域,宗教力量不仅关系到政治信念、政治价值和政治精神的塑造问题,也关系到人们从事政治的操守问题,还关系到政治制度受到规范的牵制力量问题;在经济生活领域,宗教对经济伦理的影响为人们所重视;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是否具有虔诚的宗教精神和生活习性,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性,并自然显现出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服从规则。
除这些公共的生活空间之外,宗教在人类的私人生活领域,影响至为深刻且无可匹敌。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都与一个人是否具有宗教信仰具有密切关系。更为关键的是,在一个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建构起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信仰世界状况,会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社会——政治的状态。
(节选自任剑涛《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的精神特质不同于“传统”的精神气象,传统是一个魅惑的时代,而现代则是一个祛除魅惑的时代。 |
B.传统时代,要么政治与宗教合一,要么政治与教化合一。而现代则是以理性来筹划人类的公共生活。 |
C.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涤荡之后,借助宗教力量的君权政体自此失去了政治正当性的强大支持力量。 |
D.人们不再需要神为人定位,这一定位,即人的价值定位和社会制度的设计。这一变化也被概括为“理性祛除巫魅”。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祛魅之后,人类的生活世界简单而且分明地由私人信仰世界与公共理性世界两个部分构成。 |
B.人们在祛魅之后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首先体会到的是,宗教在生活中长期具有的绝对重要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凸显而出。 |
C.人们在宗教的绝对性明显下降,世俗化特征突出的社会氛围中,习惯了一种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划分开来的生活方式。 |
D.在私人生活领域,人们以非理性的情感原则来处理私人生活的各种事情,能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私密关系和个人的隐私。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18世纪以后的人类生活经验来看,宗教并未完全退出人类生活世界,宗教的主宰性力量确实消退,但其影响力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
B.在政治生活领域,宗教力量不仅关系政治信念、价值、精神的塑造,也关系人们的政治操守,还关系到发自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和服从规则的牵制力量。 |
C.在文化生活领域,人们重视宗教对经济伦理的影响,宗教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生活中的节制美德和互爱德行。 |
D.宗教信仰在人类的生活领域影响深刻且无可匹敌,它关系到个人生活的价值信念、规则意识、利他行为、奉献精神等。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顽童的成长
1939年,费因曼进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深造。麻省理工是一所完全美国化的学校,学生不修边幅,自由散漫,但却充满了灵气;而普林斯顿则具有浓厚的英国传统,优雅而严谨。费因曼最不喜欢繁文缛节,不过,普林斯顿有些地方还是很合他的胃口。学校规定晚餐时学生必须穿上统一的又宽又大的长袍,费因曼很快发现了它的好处,每次打完球回来,大家不用洗澡换衣服,套上长袍就直奔餐厅,从而省了不少麻烦,费因曼觉得穿这样的长袍太方便了。
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都有回旋加速器。麻省理工的回旋加速器,放在一间洁净的房间里,控制室则在另一间房间,那里一尘不染,学生一般是不能接触这台机器的;而普林斯顿的那台回旋加速器,则放在一幢陈旧的大楼的地下室,房间里爬满电线,许多开关悬在电线上,冷却水从水阀不住地滴出来,各式各样的工具扔得到处都是,世界上没有比它更乱的实验室了,费因曼面对这“一团糟”的实验环境兴奋不已。这里表面上看乱糟糟的,但正说明这台仪器是科学家们自己亲手安装的,每个人都知道这部机器的来龙去脉和每一部分的功能。普林斯顿之所以出了那么多的研究成果,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真正在使用这台仪器,而不是把这台昂贵的机器作摆设。
费因曼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在惠勒的指导下,他开始致力于解决如何消除量子电动力学中诸如电子自能等困扰物理学的老大难问题。他的想法是:一个电子对附近的电子作用,使它们产生效应,这才是辐射反应力的来源。为此,他试图用超距作用来避免自有场,并且使用推迟势和超前势的叠加来建立新的模型。费因曼的这套想法是标准的量子力学理论表达的新形式。
惠勒觉得费因曼的想法很有创意,因此建议他就这个问题作一次学术报告。尽管这是费因曼平生第一次作学术报告,他仍然大大咧咧地满不在乎。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主持报告会的维格纳教授,他才感到了紧张。维格纳告诉他,罗素将会来参加研讨会。罗素的大名把费因曼吓了一跳。维格纳接着说:“我想冯·诺伊曼教授也会有兴趣的。”诺伊曼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数学家,费因曼吓得脸都黄了。维格纳接着又说:“爱因斯坦很少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可是你这个题目太有趣了,因此他也会来。”费因曼这时已是面无人色了。不过,等到真的上了讲台,费因曼却一点也不紧张了,只要一思考物理问题,他就会全神贯注于要说明的问题上,一切杂念都会飞到九霄云外,下面的听众是谁,对他来说根本无所谓了。
1941年12月,美国卷入了世界大战,从而暂时中断了费因曼的研究工作。军队到普林斯顿校园招聘科学家,特别声明需要物理学家。军队招聘物理学家的消息,使费因曼十分兴奋,也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毅然放弃了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的工作机会,参加了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在洛斯阿拉莫斯,科学大师云集,而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费因曼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他以大胆和敢提反对意见而著称。费因曼的顶头上司、理论物理部的主管是大名鼎鼎的汉斯·贝特,但和这样的人物谈论问题,费因曼也毫无顾忌的与之展开争论甚至争吵。与读书的时候一样,费因曼只要一谈物理问题,就会全用“不,你错了”、“你简直疯了”之类的话去刺激对方,费因曼不怕大人物,不怕权威,而许多大人物也因此愿意接近他。一天,尼尔斯·玻尔来到了洛斯阿拉莫斯。玻尔在接见那些大人物前,先找来费因曼讨论问题。因为老玻尔知道这些大人物个个都怕他,只有费因曼会指出他的想法中的谬误,因此讨论问题时,单找那些只会说“是,玻尔博士”的人是不行的,而应该先听听那些会说“你疯了”之类的小伙子的意见。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费因曼就学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由顽童逐渐成长为一位令人赏识的科学家。 |
B.文中写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大学对回旋加速器实验室的不同设置与管理,目的在于突出两校迥异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
C.费因曼致力于如何消除电子自能等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构想,建立了新的理论模型,其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意义。 |
D.一谈到物理问题,费因曼总会用话语刺激对方,但许多大人物却愿意与他交流讨论,因为他能给对方学术帮助。 |
E.本文先写费因曼求学的一段经历,再写参加工作后的一个片段,选材集中、丰富、富有典型意义和感染力。费因曼是一位什么样的科学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费因曼的成长得益于哪些有利因素?请简要说明。
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费因曼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可他在权威面前却敢于提出反对意见,也会毫无顾忌的与之展开争论甚至争吵。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教训
有一名青年,品行端正,偶尔喝点酒,买些无聊的杂志看看,甚而还玩个雀儿、弄个鱼什么的。不过他并非无休止地沉顿于那类事情里;那种借钱不还、在单位消极怠工之类的事,还从来没有过。他是个头脑清醒、颇有见地的人。
他有个女朋友,叫洋子,也在公司工作。洋子虽然称不上漂亮,但却是个天性活泼可爱的人。俩人时常相会,一起用餐,同去游艺场玩板球。谁都看得出,他们俩结合是件好事,而且会结合的。
然而,要俩人的关系来个大的飞跃,还需要有个机会。若是没机会,那么,岁月依然要在拖延中流逝。并不是青年对洋子感到腻烦,可就是迟迟不下决心结婚。
就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青年在下班回家的途中,同一个姑娘撞了个满怀。那姑娘手中的玻璃雕刻品被碰掉摔坏了。他道歉说;“实在对不起,真是万万没想到的事……。”
“哪里,也怪我没留心。”
姑娘一点也没生气,而且文静地笑了。她是个身材苗条的漂亮姑娘,服饰也很考究。
“对损坏的这东西我赔您钱吧。”
“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那口气和表情显出她的家庭似乎很富裕。
“可这样做,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那么,这样吧,由你请客,到附近喝点茶好吗?再吃些点心什么的。”
这样,俩人便相识了。姑娘叫由纪子。她的父亲是某公司的经理,生活很充裕。姑娘自我介绍说:她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现正在家中赋闲。她并没有傲慢的神气,给人的印象还好。分手时她对青年说:
“我现在很无聊,若是可能的话,希望再见到你。”
青年的内心发生了变比,他感到不平静,真想跟如此出色的姑娘交往。那天夜里他梦到了由纪子。
两天后青年人给由纪子随便拨了个电话。他心想当时她虽然那样说了,可能只是一般的客套话而已,也没抱多大的希望。可是由纪子却好象盼望已久似的,用愉快而爽朗的声音说:“我们出去玩玩吧……”
两人就这样增多了交往。青年对由纪子更加入迷了。这也难怪,她是那样俊俏而充满魅力,温存而又聪明,幽默而富有风趣,家庭地位又高,而且对他又抱有如此的好感,他的心在激荡。搞得好,也许还能步上飞黄腾达的捷径呢。他尽量不去想洋子,因为一想到她就觉得有点内疚,就感到自己是个自私自利的、冷酷无情的人。
洋子也给青年打过电话。
“哎,最近你是怎么了,为什么连你的影子都见不到?”
“工作实在太忙啊……”
青年搪塞了过去,复又不禁失悔,反躬自责。尽管做了自责,但却又不能从同由纪子的幽会中自拔,对于走运充满了梦幻。
然而,那委实是一场梦幻。他醒悟的时刻终于来到。一天,由纪子对青年说:“我不想再和你交往了,实在没意思。”
“请你不要说那种话,我有缺点,今后改了就是嘛。”
“怎么改,没法改呀。直说吧,我已经讨厌你了。当初,我还以为你会是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可是……”
“啊……”
“好,再见吧,请你以后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
由纪子走了。青年又沮丧,又气愤,又恼恨。他想,好一个狠心的女子,竟把我当玩具耍弄了。空有美丽的脸庞,心灵却如此丑陋。这种轻浮的女子,我还要拒绝她呢。
要平复这凌乱的心绪,总得那么几天的时间。以后不久,青年恢复了安定的情绪,又像从前那样跟洋子相处了。洋子说:“你好像碰上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啊,工作上有些乱事。这社会上可真有黑了心的女人啊……”
青年半撒谎、半吐真情地说,随后又加一句:
“没有像你这样好的女人啊。”
他真是那样认识的。的确,洋子并不大漂亮,也谈不上门第高,财产多,但是她却是那样一往深情地爱着他,从不背叛。
不久,青年跟洋子结婚了。尽管很平凡,却是幸福的结合。也许以前也有过很多这样的伴侣,然而,他们的结合却与以往的情况略有不同。
“托您的福,我们已经结婚了。打那以后我丈夫踏踏实实地工作,我们很幸福。”洋子到由纪子家拜访,边道谢,边付钱。由纪子连连点头说:
“太好了,我总算没有白帮忙。成全这种事情,是我的职责。在国外留学时学到的心理学,对大家还真有帮助哩。要使那些优柔寡断的男子下决心结婚,必须鞭挞他们,所以我才那样做来帮助你们。一个时期内打掉男人那种想入非非的念头,也是必要的。他们尝到了苦头,将来就不会被那种变态的狂热冲昏头脑,就会考虑到老老实实做人。所以,你们的家庭永远会是安静而幸福的。”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似乎所有人都觉得二人终将结合,青年对洋子没有感到腻烦,可就是迟迟不下决心结婚,因为他对于婚姻大事非常慎重,也非常尊重洋子。 |
B.虽然青年没抱多大希望,但由纪子用好象盼望已久似的、愉快而爽朗的声音答应了青年的邀请,这样描写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
C.小说中的洋子是个情感世界中的弱者形象,外表普通的她为了让青年能够下决心娶她,竟然花钱雇人上演了一出好戏,实在不明智。 |
D.小说的结尾处安排洋子感谢由纪子,由二人的对话解开答案,展示了小说的魅力,伏笔铺垫都是为了最后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
E.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巧借第三者之力的婚恋的感人故事,真实地展示了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观。小说一开始写还需要“有个机会”使俩人的关系来个大飞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这篇小说结尾写到由纪子认为青年尝到了苦头,就会有了教训,洋子的家庭会是永远安静而幸福的。
你认为这个青年会痛改前非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历史经过几番曲折,我们开始懂得:对于伟大的文化传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甚至敬畏。古人讲汉字创始,出现“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的神秘、壮丽景象,饱含着敬畏。近代改革方块字的构想,出于可贵的勇气,但逐渐被时代否定。今后随着国力增长,汉字的优越性以及在世界上被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说到书法,追究书法的根源,又出于对汉字的尊崇,至少让我们取得一种共识,便是书法创造必以汉字为基础。字体是书体的根基,但把二者等同起来,以字体当书体,便无所谓书法;若把二者割裂开来,书法不复存在。汉字最基本的功用是表意,不能想象三千多年的文明史可以离开文字传承。文字传承文化,文字本身是工具又不仅止于工具。文字自身构成庞大的文化体系,与全部中华文明融为一体。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着重从美学意义上谈中国汉文字。中国文字的“意美”,经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汉字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涵着本民族的美感。时下网络流行大量的新词语,肯定有许多词语生命力不足,转瞬即逝,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美学底蕴。20世纪50年代初期,很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单为一个“搞”字引起不少争议,后来“搞”站住脚了,属中性,但用于“搞笑”、“恶搞”还有点味儿,恐怕不会用于诗词、美文。当前对待网络语言,赶时髦者多,以严肃态度进行自由讨论者极少见。不要怕“保守”或“激进”,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裁定。
“音美”与“形美”直接被人的特定的感官——耳、目所接受。“音美”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诗、词、歌曲、戏剧中;其余各种文体倘内含节律、音韵的美,也会令人击节称赏。至于“形美”,与“意美”、“音美”一样,也是汉字本身所具备,又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其集中的体现当然是书法了。
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地发展。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上看,不失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宋代木版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近代流行的印刷用宋体字,保持着汉字各种基本笔法以及楷书结构,却不能认其为书法。至于篆、隶、行、草多种书体,我们未尝不可以找出它们最原始的基因,“还原”为“字体”,但只能在理论上加以承认,实践中不存在。因为任何书写(刻),凭借特定的工具全出以个人行为。书写中的思想,都倾向于个人意识的一部分,区别于他人,并且区别于自己而不会重复。有以仿宋印刷体的笔法相对应于楷体书法,应是对楷书的误解。楷书不但与印刷体有别,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家那里也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关于汉字的“三美”,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三美”之说源自鲁迅,他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
B.“意美”,指的是汉字因长期历史积淀变得丰富深厚,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蕴涵着本民族的美感。 |
C.“音美”,指的是传统诗、词、歌曲、戏剧里面的文字在节律、音韵方面所带给人们的听觉方面的美。 |
D.“形美”,指的是汉字本身所具备的而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不断丰富了的带给人们的视觉之美。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出“书法与字体的变化相互平行又交叉发展”的一项是()
A.从篆籀文字开始,没有一种字体可以与书法截然分开。 |
B.宋代木版书籍有手书者,仍不失书法的一些韵味。 |
C.东汉《熹平石经》是官方校正《五经》的刻石,注重文字的规范谨饬,从书法上看,不失为众多汉隶之一,应当视为书法的一体,只是书味不浓。 |
D.即使教初学者写楷书,也不能以宋体字为准。倘要求点画与宋体字相同,索性不叫书法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不仅是就汉字的美学意义谈的,更是就汉字的诗学意义谈的。 |
B.网络流行的新词语将因为缺乏必要的美学底蕴,而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有的甚至是转瞬即逝。 |
C.语言必须考虑其纯洁性,一个“搞”字就曾引起了不少争议,最终才勉强站住脚,但仍只有“搞笑”“恶搞”可用于诗词、美文。 |
D.将楷书书法等同于仿宋印刷体的笔法,是错误的认识。要知道,楷书的笔法,在每个书法家那里也是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