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建安以后,中国古代艺术开始发生变革,即由原来寓巧于拙、寓美于朴的作风,渐变为拙朴渐消、巧美渐增的作风。桥梁是水上架空的建筑,除了它所特有的实用功能和由于实用功能而确定了它的基本型式以外,它不能不受到周围大量建筑群的感染和影响,而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共性和协调。在另一方面,桥梁又常是置身于山川潆洄的林泉胜地,天然风景又要求它以特有的姿态,为幽美环境增添风采,而桥梁本身就是实用和艺术的融合,如桥梁的平直、悬索的凌空、券拱的涵影。它们形象的本身,原来就摇曳着艺术的风姿。
桥梁型式,无论中外,大致相同,采用什么来体现我国古代桥梁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呢?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形象,特点有二:一是附属建筑,二是石作雕刻。附属建筑有桥屋、亭阁、栏槛以及牌坊等。桥屋是为保护木梁以防腐朽,有其实用的必要性。但重阁飞檐,有亭翼然,用之于多跨桥梁,则感到飞动有势;用之于伸臂式桥,则更有“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壮丽景色。又如盘江、泸定等桥,高山急流上的一线悬索。两崖高筑楼台,更增添了雄伟气概,与群山奔湍浑成一体。又如泉州万安、安平等长大石桥,全用厚墩巨梁,偃卧在江海浪潮之上,给人以敦厚质朴感。采用石凿武士和耸立石塔点缀其间,便觉十分协调。石拱桥的本身形态,原即富有美感,不论圆拱高耸,或者长桥压波,总是能和周围景物相映成趣,更平添了诗情画意。古人常用“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来描绘优美拱桥的形象。比如赵州桥,比起欧洲古罗马时代所造的拱桥就显得前者轻巧,后者笨重。至于风景区和园林建筑群里专为观赏而特建的桥梁,更是独出匠心,纯粹的美术品的要求,精工细作,把桥梁所能体现出美的意境,以实体直觉加以渲染,与实用的桥梁,又似异中有同。在以实用性为主的石桥中,也有为观赏而设制的装饰。如望柱栏板,桥头石兽的雕刻,这种装饰性的雕刻,一是受周围建筑物的传统影响,更多的原因是石桥的兴起,正当石窟造像风靡一时。据文献记载,郦道元《水经注》中有“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之拟,亦奇为精至也”。可见汉晋时代石工严谨不苟,工艺精细。当时对石工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工匠必须通过石作雕刻,才可以表现出他的技能,于是石桥的栏板望柱,便成了石工表现技巧的对象;而当时的风气,建桥石工,必须把全桥的一石一拱,进行精细的艺术加工,这一传统,便成为后世石工的典范。同时,这类雕刻图式的形成,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建筑艺术相通,另一方面又与民间神话有密切联系,如治水的龙、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兽等等,特别是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名闻世界,石工建成了桥,还为桥留下了护桥“卫士”。这些逐渐形成和流传下来的习向,便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下列关于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桥梁建筑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特色,是建安以后艺术开始发生变革,不能不对桥梁艺术特色产生影响的结果。 |
B.桥梁是水上架空的建筑,它的基本型式是由其所特有的实用功能确定的,它的艺术性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
C.桥梁作为一种建筑,它不能不受到周围大量建筑群的感染和影响,而表现出与周围建筑在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和协调。 |
D.桥梁的平直、悬索的凌空、券拱的涵影,这些都说明了桥梁是一种摇曳着艺术的风姿、体现着实用和艺术融合的建筑。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附属建筑和石作雕刻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桥屋、栏槛、牌坊等是附属建筑,石凿武士和耸立石塔属于石作雕刻。 |
B.桥屋的作用是为保护木梁以防腐朽,这是其实用性。但桥屋还有装饰作用,如重阁飞檐,有亭翼然,用之于多跨梁桥,则感到飞动有势。 |
C.盘江、泸定等桥是建在高山急流上的悬索桥,有与之搭配的附属建筑;而泉州万安、安平等长大石桥的厚墩巨梁,又给人以敦厚质朴之感。 |
D.石拱桥本身的形态就富有美感,古人常用“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来描绘优美拱桥的形象,它与周围的事物相映成趣,更平添了诗情画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景区和园林建筑群里专为观赏而建的桥梁,以纯粹的美术品的要求,精工细作,在桥梁的美的意境上渲染得更充分,与实用桥梁相比有所不同。 |
B.望柱栏板、桥头石兽这些石桥中的装饰性的雕刻,既有受周围建筑物的传统影响的因素,更多的原因是这些雕刻已经成了石工表现技巧的对象。 |
C.汉晋时代对石工的要求相当严格,建桥石工严谨不苟,工艺精细,石工通过石作雕刻,表现出他们高超的雕刻艺术技能,这在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记载。 |
D.石桥上雕刻图式,如治水的龙、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兽等等,与民间神话有密切关系;而他们成为艺术品,又与当时精细的艺术加工风气有关。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秘密
邵昌玺
早上七点钟,新来的办事员周可就早早地来到工厂,因为今天要举行一项同外商洽谈合作项目并引进外资的重要活动,他必须赶在八点之前把会场布置妥当。昨天下班之前周可就已经把会场布置好了,今天需要在一些细节上完善一下。
周可把会场中间的椭圆形会议桌擦了又擦,直到一尘不染,才在外商代表方就座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并放上“嘉宾席”标志牌。同样,他也在厂方代表就座区域的会议桌上面摆上一溜儿水果盘,放上“厂方代表席”标志牌,自然地把会场分成两部分。
八点钟,双方代表准时走进会场。周可首先客气地把外商代表杰克一行请到“嘉宾席”就座,然后安排“自己人”在对面落座。他则站在会场一角,随时准备为会议服务。
洽谈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快接近尾声的时候,会场里变得很嘈杂。
原来,双方因为资金的投放问题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杰克认为把资金投向一项技术还不完全成熟的项目上,有风险,是在滥用合作资金;而厂方代表则想表明他们是决不会滥用这笔资金的,因为这个项目他们也是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最终确定下来的。双方据理力争,僵持不下。
周可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十点三十分,会场休息时间到,双方代表都走出会场,进行片刻休息。
不一会儿,周可看见杰克低着头,若有所思地走进会场,并顺便坐到了“厂方代表席”上。还没等他过去提醒,竟然拿起眼前果盘里的“水果”就要吃起来。
霎时,周可的心简直提到了嗓子眼,目瞪口呆,眼看着杰克把“水果”慢慢地放进嘴里…… 周可就像一座雕塑,完全僵住了。
虽然“厂方代表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和“嘉宾席”上果盘里的水果同样“鲜艳欲滴”,但是,“嘉宾席”上果盘里盛着的是真正散发着清香味的各色水果,而“厂方代表席”果盘里盛着的则是有色无味的“水果模型”,说白了,就是各种“塑料水果”。因为做得“精致”,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外人一般是看不出真伪的,也只有本厂员工才知道这个秘密。所以,每次在这种场合之下,大家都心照不宣,没有人去动面前的“水果”,只有看客人吃的份。今天他也是照例行事,可万万也没想到却在这上面出了岔子。
果然不出所料,杰克眉头紧锁,把已经放到嘴里没有咬动的“水果”拿在手里反复地看,又看看四周。当他看到面前会议桌上摆着的“厂方代表席”标志牌,好像也意识到自己坐错了位子。他又看了看面前果盘里的“水果”,然后起身回到原来座位重新坐下。
周可面如死灰。
这时,休息的与会代表陆续走进会场,等大家到齐后,杰克站起身,郑重地说:“诸位,我已在合同书上签了字,我宣布,我方同意跟贵厂合作,并接受你们提出的方案,我们会按照合同的约定于近期把第一笔合作资金划入贵厂账户。”
一句话,让所有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旁的周可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弄得晕头转向。
杰克接着说:“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他们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会取得成功。”杰克边说边指着对面水果盘里的“水果”。
外商代表方的其他人员还是一头雾水,但是,这时周可和厂方代表都反应过来,随即,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请你概括出办事员周可的心理变化过程
联系文中杰克的话:“一个在小节上都能保持节俭的工厂,一定不会滥用每一分钱,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合作一定取得成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该小说在情节上你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哪个方面?请简要概述一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走失在纳西文字中
张富遐
①与丽江古城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走进古城,仿佛有精灵轻拉你的衣袂,一不小心就会抖落一个故事,惊醒一段传奇。
②从城门走进四方街,那些通往小街的路口都在向你招摇,诱惑着你不知从哪条路起步。但担心是多余的,随便选一个路口进入,都不会迷失方向。因为丽江的水是有灵性的,她完全充当了导游角色,潺潺地为你导航,水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
③踏着斑驳的略有些倾斜的石板铺就的老街,路边小桥下的流水和着脚步的节拍轻吟浅唱。沿街的小商品、各式饰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佛像、铜锅、藏刀、手镯和叮当作响的银饰,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欣赏,会忍不住停下脚步,用异地的民族文化充实自己的行囊。
④而我则是在一幅幅纳西手艺人的字画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的。浏览小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我被一家名叫“纳艺人”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尚显拥挤的店铺里,摆满了款式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家族,应游人所需把名字或经典妙词、感悟小语刻在石头上,随你到天涯海角。我把自己的名字写给了纳西艺人,并让他写出纳西文字后予以图解。他写的“富”字是一口精致的小锅,锅内有米粒,还冒着热气,意寓不愁吃喝,表示富裕;而“遐”字则是一个意象的脑袋在思考,青烟缭绕表示思索后而又浮想联翩。刻印仅用了一会儿,我却在小店驻足了一小时之久。而后,我又让艺人刻下了另一方“珍爱一生”的石印,纳西的象形文字让我看懂了所谓的“爱”字是手掌里放上一个眼睛。是啊,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把眼睛呵护在手心,足以说明爱之情深了。我把这些精美的石刻小心包好,揣在怀里,仿佛拥有了一个永久的秘密。
⑤望着如此丰富而生动的纳西文字,品味着素朴的东巴文化,我陷入了沉思,不经意间远离了人群,就暂且把自己弄丢一回吧。一个人在陌生的古城,沧海桑田的老街中丢失了也不必在意,太阳升起的时候自然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赏心悦目中,我的眼神中尽是千姿百态、袅娜起舞的纳西象形文字,它们或倚或靠,或独自成体,无不将大自然的草木花石、高山湖泊、日月星辰、浮云流水融入纳西的东巴文化中。想象自己若生在纳西家族也是多么幸运的事情,不必工工整整书写一笔一画的汉字。纳西文字的每一个字都可以随想象派生出许多更形象的“字态”,甚至扯一片绿叶就可以表达爱情,剪一缕清风就可以风花雪月,掬一捧溪水就可以洗涤灵魂……
⑥在纳西文字的无限倘佯和贪婪对眸中,我似乎幻化为带翅羽的文字,穿越时空,在远古飞翔:纳西文字的笔画是粗犷的,犹如纳西人的豪放性格;纳西文字的姿态是柔美的,一如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纳西人是热情好客的,无论你行走到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淳朴的笑脸。丽江古城处处弥散着淡淡的温馨的气息,在古街信步,恍若回到了深情依恋的家园。
⑦渐行渐远时,接到了友人短信,告知在“酒吧一条街”等我。这时方才感到文字真是个好东西,无论你在天地间的哪个角落,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赶到酒吧时,友人已是等侯多时了,大家又走在了—·起,但却不得不与丽江的夜色道别了。走出古街时,许多店铺已放下了木板门,一轮朗月在头顶照着,高跟鞋敲击老街的声音传得很远。我们终将是过客,我们带走了对丽江和纳西文字的一夜深情,但我们也懂得了珍惜,无论行至何处,即使年华老去,也要唱吟过往。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6年第5期)请根据文本内容概述纳西文字的特点?(4分)
作者说在纳西文字中“走失”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5分)
作者在文中说:“只要有文字互通信息,就能将丢失的灵魂轻易打捞上岸。”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用具体例子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突突啦啦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
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尽管搅拌机还常常会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还是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每天上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搅拌机的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搅拌机的里里外外,或者是紧一紧螺丝。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喂养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你的使唤,卖力的干活。
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根柳木柱子。说它是柱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大家安装搅拌机,随意插了一根柳木,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柳木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在黑板的最下面,还有一行用粉笔写的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这行小字,除了三元之外,工地上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这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叫柳琴,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媒人介绍的。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三元越不敢多看,三元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是正月十六,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这样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两人牵牵手。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休息的时候,三元常到里面看,三元看中了超市里的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的图案。三元不止一次地看那条毛巾被,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三元的脸就红了。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城里的东西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等到回家结婚那一天,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上门收一次,三元计算着,到了临走的时候,卖水泥袋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条毛巾被了。
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三元结婚的日子也来临了。
那天,三元怀揣着水泥袋换来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元看见,搅拌机还在像蜗牛一样旋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三元听见,搅拌机还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从超市走出来的时候,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梁酒。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在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那天晚上,高梁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着,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枚声也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伙伴们说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家: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6年第12期)小说中的“三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在刻画三元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试简要说明。
小说的题目是“幸福倒计时”,请结合全文说明“幸福”的具体含义。
小说多次写到“搅拌机”这一劳动工具,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讳”,在中国很古老。有文献可考的可追溯到孔子。孔子作《春秋》为了让“乱臣贼子惧”,按理该直话直说,他偏要委屈婉转,吞吞吐吐,首创“春秋笔法”,半隐半露。《谷梁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孔子治史的一条原则。以后讳的范围愈来愈大,讳的学问愈来愈深,成为人们立身行事,律己衡人的一条重要道德准绳,更有严刑峻法加以维护,语涉忌讳即有杀身之祸。如朱元璋年轻时家贫,曾做和尚,后来当了皇帝仍有自卑心理,忌讳人说“光”,说“秃”,忌讳“僧”字甚至“生”(僧)字。洪武朝的文字狱多为犯讳,据吴晗统计说杀过十多万人。因触犯忌讳而杀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讳,经过几千年道德的自律,加上权力者血腥的强制维护,不仅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负面的组成部分,且积淀于国民性格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连小人物阿Q也讳光讳亮讳灯烛,与朱皇帝并无多少不同。如果他坐龙廷,小D怕是头一个被杀头。
讳,并不能抹去朱元璋的历史与阿Q的癞疮疤,却反证了不光彩的东西是硬邦邦的存在。我们的列祖列宗很奇怪,汉语里“讳莫如深”、“讳疾忌医”,无不含贬意,而“直言不讳”、“毫不隐讳”,多用来形容正面的品格,但人们还是一代代地“讳”下来,成为文化积习,缺乏正视民族弱点的勇气。近年可贵之处恰恰在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的各种讨论,不讳正是起点。
1.《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解释经书的著作叫“传”。《春秋》三传是《公羊传》、和。
2.解释什么叫“春秋笔法”?(解释不超过20字)
答:
3.“讳”,讳的是什么?(限用8个字回答)
答:
4.“讳”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条叙述,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答:
5.为什么说“不讳正是起点”?选出理解正确的项。
A.只有不讳,人们才敢于说话。
B.只有正视自身的不足,才会奋起直追。
C.只有向世界展示自身不光彩的一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
D.只有正视民族的弱点,才可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概括正确的一项。
A.“讳”在中国很古老
B.“讳”成为人们立身行事,律己衡人的一条重要道德准绳
C.“讳”已积淀于国民的性格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
D.不讳正是起点
7.本文提出论点的方式是:
A.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B.追溯历史,提出论点
C.充分论述,篇末点题 D.谈古论今,暗含论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自然界事物纷纭错杂,人能不为之迷惑,赖有两种发现,一是条理,一是分寸。条理是联系线索,分寸是本末轻重。有了条理,事物才能分别类居,不相杂乱;有了分寸,事物才能尊卑定位,各适其宜。条理是横面上的秩序,分寸是纵面上的等差。条理在大体上是纯理活动的产品,是偏于客观的;分寸的鉴别则有赖于实用智慧,常为情感意志所左右,带有主观的成分。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这两种活动有时相依为用,但是别条理易,审分寸难。一个稍有逻辑修养的人大半能别条理,审分寸则有待于一般修养。它不仅是分析,而且是衡量;不仅是知解,而且是抉择。“厩焚,予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件事本很琐细,但足见孔子心中所存的分寸,这种分寸是他整个人格的表现。
所谓审分寸,就是辨别紧要的与琐屑的,也就是有正确的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对于人生委实重要。人生一切活动,都各追求一个目的,我们必须先估定这目的有无追求的价值。如果根本没有价值而我们去追求,只追求较低的价值,我们就打错了算盘,没有尽量地享受人生最大的好处。有正确的价值意识,我们对于可用的力量才能作最经济的分配,对于人生的丰富意味才能尽量榨取。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价值意识的应用范围极广。凡是出于意志的行为都有所抉择,有所排弃。在各种可能的途径之中择其一而弃其余,都须经过价值意识的审核。小而衣食行止,大而道德学问事功,无一能为例外。艺术活动通常分欣赏与创造。欣赏全是价值意识的鉴别,艺术趣味的高度全靠价值意识的强弱。趣味低,不是好坏无鉴别,就是欢喜坏的而不了解好的。趣味高,只有真正好的作品才够味,低劣作品可以使人作呕。艺术方面的爱憎有时更甚于道德方面的爱憎,如果说 a 还 b ,那么 c 则 d 。至于艺术创造更步步需要谨严的价值意识。在作品酝酿中,许多意象纷呈,许多情致泉涌,当兴高采烈时,它们好像八宝楼台,件件惊心夺目,可是实际上它们不尽经得起推敲,艺术家必能知道割爱,知道剪裁洗练,才可披沙拣金。这是第一步。已选定的材料需要分配安排,每部分的分量有讲究,各部分的先后位置也有讲究。凡是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艺术作品的意思安排也是如此。这是第二步。选择安排可以完全是胸中成竹,要把它描绘出来,传达给别人看。一个意思常有几种说法,都可以说得大致不差,但是只有一种说法,可以说得最恰当妥贴。艺术家对于所用语言必有特殊敏感,觉得大致不差的说法实在是差以毫厘,谬以千里,并且在没有碰到最恰当的说法以前,心里就安顿不下去,他必肯呕出心肝去推敲。这是第三步。在实际创造时,这三个步骤虽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可是都不可少,而且每步都必有价值意识在鉴别审核。每个大艺术家必同时是他自己的严厉的批评者。一个人在道德方面需要良心,在艺术方面尤其需要良心。良心使艺术家不苟且敷衍,不甘落下乘。艺术上的良心就是谨严的价值意识。
1.第一自然段有关“条理”和“分寸”的论述,除了证明“别条理,审分寸,是人类心灵的两种最大的功能”这个观点外,还证明了另外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在原文中的表述就是
。
2.“审分寸则有待于一般修养”一句中的“一般”的意思是。
[ ]
A.普通 B.同样 C.起码 D.全面
3.从上下文看,作者引用“厩焚,予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一史实,是为了论证: [ ]
A.审分寸要有正确的价值意识
B.人与马相比,人比马更重要
C.孔子具有高尚的人格
D.分寸是一个人的整个人格的表现
4.把最能体现第二自然段议论中心的一句话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5.第二自然段使用了两种主要的论证方法,这就是:
和
6.下列四个短语是从文中a、b、c、d处摘出来的,把它们复原(请将短语前的序号填在相应字母的下面的方格内)。
①趣味的低劣②可以原谅③行为的失检④无可容恕
7.第三自然段论述了谨严的价值意识在艺术创造三个步骤中的作用,其中:
第一步侧重论述了它在中的作用
第二步侧重论述了它在中的作用
第三步侧重论述了它在中的作用
(尽量用文中词语组合作答,每一步的答案不得超过6个字)
8.从全文文意看,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一般来说,纯理活动偏重于别条理,艺术活动偏重于审分寸。
②艺术活动在“道德学问事功”三种行为中属于“事功”的一类。
③正确地鉴别事物的“等差”有赖于人的价值意识。
④艺术家的良心对艺术创造的每一步都是十分重要的。
⑤“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形象地论证了“艺术作品必有头尾和身材,必有浓淡虚实,必有着重点与陪衬点”的道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