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 B.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
| C.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 D.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
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四个方面论述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给的信息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鼓动前进的作用 |
| 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精神 |
| C.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
| 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友军协同作战 |
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 | B.天意与人事交相感应 |
| C.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 D.儒家试图约束皇权 |
北宋年间,商人经常亲自到福建沿海田间包买荔枝,然后长途贩运,甚至运往法国。对以上历史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海外贸易繁荣,商品已经远销到西欧 |
| B.商业资本控制了农业生产 |
| C.荔枝生产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
| D.贩运工具已具备一定的保鲜技术 |
唐朝武后年间,御史大夫李承嘉曾经召集诸御史责问道:“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御史萧至中对曰:“……若先白大夫而许弹则可,如不许弹则如之何!即劾(御史)大夫者,又白谁哉!”李承嘉无以为答。这反映出当时
| A.御史不能弹劾丞相一级的官员 |
| B.御史大夫和御史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不再存在 |
| C.监察活动愈来愈受皇帝的直接控制 |
| D.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形成 |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有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同时期的许多杰出思想家,虽然互不知晓,但是他们思考的问题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下列属于在当时中国和希腊都出现过的思想观点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主张顺应自然③重视人的道德修养④“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