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安徽省来安县文管所收藏的一件东汉青铜镜。镜面凸出、光亮;背面纹饰分为四部分:左右两侧驷马车相同图案,钮穿上方一书童秉灯夜读,钮穿下方一老者盘坐,一年轻人屈膝面向老者,两者间有小篆“孝子朝父顺天”铭文。造型精美,工艺高超,人物图像栩栩如生。该文物( )
A.反映了青铜是当时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 |
B.可用于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风尚 |
C.成为当时达官贵人的日常用品 |
D.可用于研究汉字在汉代的新发展 |
《海国图志》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于。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 | B.法国的共和制 |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 D.德国的二元制君主制 |
据新华社2013年12月1日报,今天上午9时51分,高铁G420次从天津西站缓缓始发,开往秦皇岛,津秦高铁宣告正式通车。其正式通车,意味着东北高铁网正式联入全国高铁网,将大幅缩短旅客往来华南、华东与东北间的旅行时间。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
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④①②③ | D.②①③④ |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