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
②丝绸开始成为中国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 物资匮乏 |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
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30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正是走了S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
C.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 B.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
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