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行称义 | B.先定论 | C.信仰得救 | D.教随国定 |
1774年,首届大陆会议接受了“平均代议”原则,州不论大小,在邦联政治生活中的决策能力相同。而1787年制宪会议围绕“比例原则”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最终确立了在参众两院实施“双重分配”的原则。这一转变
A.表明美国最终放弃了邦联体制 | B.推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建立 |
C.解决了集体决策权力分配问题 | D.有助于推动美国各州宪政改革 |
下图为浙江东阳新闻网报道的永乐自然村村民蒋有军收藏的《一辈子第一回》选举宣传画和广西梧州日报报道某市民收藏的《选民证》。下列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建国初期的基层民主选举 |
B.基层民主选举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 |
C.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
D.选民证是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统一印制 |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签署联合公报。美方重申:“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还特别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这一公报的意义在于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
D.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取得了更大程度的共识 |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
B.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
C.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
D.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 |
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铲除社会陋习,树立社会新风
②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③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实现了男女平等
④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A.① | B.③④ | C.①②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