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近代起,贫弱的中国带着期待,向西方派出留学生。
材料一 从1896至1945年的五十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堪称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留学运动。革命者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变卖嫁妆首饰一同赴日;钱恂任日本外交官时,带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和一个女婿去留学;云南省有龙氏一族去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据黄福庆在《清末留日学生》中记述,“……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但是他们踏入日本国土,鉴于日本维新有成,国势蒸蒸日上,而且各种书籍充斥市肆,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无形中,其思潮演变受到很大影响。”
留日经历,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衡量国是的新标准,解放了中国儒生禁锢的灵魂,掀起了一股一浪高过一浪的民主革命运动,所以“没有留日学生就没有辛亥革命”,孙中山如是说。
材料二 百年留美几涨几落。自1872年开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留美幼童。清末北洋的留美学生,在自然科学与人丈领域成果斐然。待到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开始后,又培养了钱学森、杨振宁等一批科学家,其中相当多的人,在朝鲜战争前后回到新中国效力。
附:留美大事记
1872年,詹天佑、梁敦彦等30名幼童由上海启程赴美。此为中国正式派遣留学生之始。
1910年,清华游美学务处举行第二次考试,录取赵元任、竺可祯、胡适等70人。
1913年,顾维钧、颜惠庆等发起组织全国性的留学生组织——欧美同学会。
1917年,留美学生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学。留美工程学者在纽约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在美学习理工科技术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一概不准回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谈判,以释放美军被俘飞行员为代价,获准钱学森等回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留日学生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生、留美生的不同之处。近代留学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古希腊作为奴隶占有制社会,具有界限分明的等级秩序。对内体现为公民、自由人和奴隶的身份划分,对外则体现为希腊人与蛮族的区别。“希腊人是从根本不同的概念出发去理解和实际承认国际法主体的。这些概念的基础是将城邦视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单位,只有自由出生的本国公民才是城邦的成员。只有他们才享有充分的权利,然而同样也要对祖国的命运承担责任。”
——《古希腊国际法人本制度的缺失与反思》
材料二:

材料三:(公元前1世纪)罗马贵族安东尼的生前遗嘱:死后葬于亚历山大里亚,他所控制的东北非和西亚属地赠给他的埃及妻子克利奥帕特拉。
(附:朱丽亚婚姻法规定结婚者可以继承遗产;成文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材料四:(凯撒战胜高卢人后举行盛大的凯旋仪式)凯撒在凯旋仪式里牵着高卢人走,却把他们牵进了元老院;高卢人脱下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图一所示人物对罗马法制建设作出的贡献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公民大会将会如何判决?理由是什么?(2分)
(4)材料四中“高卢人脱下长裤子,却穿上了……阔边长袍”一句的含义是什么?(2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对官员服饰有明确的规定,据《明史·舆服志》载“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
材料二: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1)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君和臣、臣和臣之间衣着和配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时代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影响的产物。同时,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新的思想在孕育;同时,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又严重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土而出。在这样矛盾重重、风雷激荡的时代,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篇中宣称“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他们把传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具体表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儒学出现“新发展”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二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应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的。也有人总结这场“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为“布新而不除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改革者”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自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材料三……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3)实现这次转折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文化融合是指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国近代的文化融合带有明显的西学东渐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由于三种层次的文化可比性依次降低。因此也就产生了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接受西学“三种层次”的?
(2)依据材料,分析导致近代中国“吸收西学的时间先后,吸收程度的‘西化’与‘化西’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文化成就是对社会现实不同层面的写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图中文字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潮流?(2分)
材料二北宋末、南宋时期的知识分子所表现的爱国情怀随着时局的演变愈来愈激切。靖康之变后,知识者发出的悲愤之声成了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文学的主基调,也是汉、唐文学没有的现象。
——凤凰网历史综合《理学为南宋凝聚人心增强社会成员的自律性》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请从朱熹、辛弃疾和李清照三人中任举两例说明这一“主基调”和时局的关系。(4分)
材料三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讲神魔之争的,此思潮之起来,也受了当时宗教、方士之影响的。……此种思潮,可做代表者,有三部小说:(一)《西游记》;(二)《封神传》;(三)《三宝太监西洋记》。……当神魔小说盛行的时候,讲世情的小说,也就起来了……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情,间于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3)据材料三,指出明代小说所体现的文学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小说呈现这一风格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