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势力。”上述材料认为推行军国民教育
| A.有利于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 B.有利于挽救民族危机 |
| C.便于形成军人独裁 | D.容易出现特权阶级 |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 D.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三省执掌的划分,十分有趣,却也十分无聊,它只不过是皇权一权的琐碎分配。实质上中书省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室,门下省只是皇帝私人的收发室。看它们的官署,无论官称和职务,几乎完全相同,只好勉强用‘左’‘右’予以区分。”这段话最适合解释三省六部制的()
| A.基本性质 | B.职权划分 | C.主要目的 | D.内在缺陷 |
东汉前期,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下图为当时设置工官的城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当时黄河下游地区手工业较发达 |
| B.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被官府控制 |
| C.官营手工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
| D.东汉利用经济手段巩固专制集权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 C.“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影响的角度分析,“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 B.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
|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
| D.“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