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
捕食者数量/只 |
蝌蚪存活率 |
|
||
甲 |
乙 |
丙 |
|||
1 |
0 |
87 |
7 |
40 |
|
2 |
2 |
58 |
30 |
25 |
|
3 |
4 |
42 |
32 |
11 |
|
4 |
8 |
20 |
37 |
10 |
|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斗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 |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 |
B.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生长 |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
甲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装有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
B.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都小于10﹣8mol•L﹣1 |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
D.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
下列关于生长素分子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实验的目的是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稍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稍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
D.温特的使用证明生长素是吲哚乙酸 |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
B.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病原体入侵的细胞 |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