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貂”复合生产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结合当地的区域特征,图中“甲”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沙地 | B.绿洲 | C.沼泽地 | D.盐碱地 |
对该复合生产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能促进水能的梯级开发②能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
③能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④能灵活适应市场的需求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技术的发展,新兴工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因而不会形成工业地域 |
B.工业集聚可获得规模效益,不宜分散 |
C.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是先建基础设施,后吸收投资者建厂 |
D.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小,发育程度低 |
下图反映了某一城市从建国到2000年的城市面积的扩展,分析回答以下问题。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市化中
A.城市人口的增加 | 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
C.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 D.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
图中2000年,该市出现了卫星城,这属于
A.城市郊区化 | B.逆城市化 |
C.再城市化 | D.城市群 |
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 ,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 ,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判断以下问题。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 | B.人口密度 |
C.人口数量 | D.经济发展水平 |
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 B.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
C.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应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 |
B.以最多能供养多少人生存来确定 |
C.智力、技术条件不用考虑 |
D.只以本地资源的丰歉来确定 |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着人口数量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会增加 |
B.人口数量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
C.人口数量增长,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
D.人口增长与环境的污染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