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崇仰。……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写于
A.北伐战争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抗日战争时期 | D.重庆谈判后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时代的风貌。观察下面两幅照片,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准确结论是
A.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B.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个人主义所取代。 |
C.由个人崇拜、教条主义趋向思想解放,个性凸显。 |
D.反映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也是人类在长期奋斗中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从继承的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的民主形式有
①代议制②政党制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一位学者谈到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道:“一些人以激烈的态度提出‘废除汉字’、‘将线装书统统丢进茅厕里’、‘不读中国书’等口号——然而有意思的是,喊这些口号的人,却偏偏仍在使用汉字、讲究书法、读线装书……痴迷得紧!”该学者意在:
A.抨击太平天国运动忽视文化教育 |
B.批评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性 |
C.揭露辛亥革命阵营内部旧官僚的虚伪性 |
D.揭露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学者的矛盾心态 |
今天中国学术界之所以重视抗战史和包括《开罗宣言》在内的各种条约的研究,主要因为
①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意识空前觉醒,实现了民族团结
②抗战中,全国军队实现了国家统一指挥,有利于社会稳定
③中国取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④适应当前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需要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A.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
C.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 D.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