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阅下图
材料二:“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三:“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善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美国战后在欧洲实施了什么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尼克松在任期间,在调整与中国关系上进行了什么活动?有何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决定一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因和关键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
二战后,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中国却曾经失去了这一发展机遇,直到20世纪70年末以来才重新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请回答:
(1)结合二战后至7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中国当时面临哪些发展机遇。中国为什么会失去这一发展机遇?结合那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又提供了哪些发展机遇?中国为什么能够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结合这一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请回答:
(1)“画了一圈”主要指的是对外开放的什么措施?为什么要在“南海边”呢?
(2)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在19世纪40年代后,中国近代也开始了对外开放的进程。请比较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这两次对外开放的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从实际出发制止对小房产和农场取消偿带抵押所造成的悲剧和日益严重的损失;要坚持由联邦和各州以及各地方政府立即采取行动支持大量削减抵押的要求;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由于煤的开采掌握在私人企业手中,以及用煤的各种工业之间的缺乏协作,因而矿工们——他们是工业金字塔的真正基础——在工资和工作条件方面处于极恶劣的境地。这是一个悲剧。
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国人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二战后英国首相艾德礼的言论
材料三: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
——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言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措施与材料二、材料三中的措施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反映了艾德礼主张煤炭工业国有化,其主要理由是什么?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艾德礼和戴高乐的相同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趋势?
观察下面两幅欧洲地图,回答问题:
(1)第一幅欧洲地图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2)第二幅欧洲地图根第一幅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这一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