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①丝织品 ②景德年间瓷罐 ③唐三彩 ④哥窑瓷瓶 ⑤珐琅彩
| A.唐朝 | B.北宋 | C.南宋 | D.清朝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表
|
时期 |
概况 |
|
高祖、太宗时期 |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
|
高宗、武后时期 |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
|
玄宗时期 |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
| A. |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
| B.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
| C. |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
| D. |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 A. |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
B. |
强化了经济控制 |
| C. |
开通了丝路贸易 |
D. |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 A. |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
B. |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
| C. |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
D. |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
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 )
| A. |
确立了世界多极化的格局 |
| B. |
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
| C. |
遏制了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 |
| D. |
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政治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