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示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
C.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
D.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B.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C.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D.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 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积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的准确解读是
A.主张个人利益至上 | B.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念 |
C.肯定经世致用思想 | D.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一位西方人在他的中国见闻录中提到“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座城市应当是
A.1750年的北京 | B.1810年的上海 |
C.1842年的广州 | D.1860年的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