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成立首日,一则更正启示被《人民日报》郑重置于头版:本报二十九日所刊“义勇军进行曲”词“最大的吼声”应为“最后的吼声”,特此更正。《人民日报》刊发“义勇军进行曲”的时代背景是
| A.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 B.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
| C.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
《世界文明史》:“虽然上述的一些原因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某些生产领域并不需要根本的技术改良,工业革命无疑地就会被推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技术改良对工业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 B.工业革命是推动技术改良的根本动力 |
| C.工业革命的影响仅限于生产领域 | D.技术改良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 |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进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藩镇在京师的邸舍)及诸君、诸使富家,以便轻装趋四方,台券乃取之,号飞钱。”材料反映出当时
| A.金融业发展到成熟阶段 | B.商业繁荣 |
| C.交通便利 | D.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 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 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
|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日本帝国从开始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废墟上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 A.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 | B.大战摧残了部分参战国的国民经济 |
| C.专制政体不能做到民富国强 | D.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 |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 A.西方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 B.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
| 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D.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了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