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作为原来的统治者的士绅阶层,第二是以反对满族统治为宗旨的汉族民族主义者,第三是以推行现代民主共和为己任的革命者。相对而言,第三部分即立志推进民主共和的力量是最弱的。但组建新政权的任务却恰恰落在了这最弱的一部分力量的肩上。”之所以如此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后实现了主要政治力量的大联合 |
B.反对专制实行共和成为辛亥革命的旗帜 |
C.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 |
D.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压倒了反满的民族革命 |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 D.井冈山道路 |
发表于1940年1月,阐述中国革命理论和策略,在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论述了
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新的……国家形式,
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式。它是抗日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又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
统一战线的。”上述材料来源于百度词条,它是毛泽东的哪一部著作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人民民主专政》 |
孙中山认为:“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这种思
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A.民生主义 | B.民权主义 | C.民族主义 | D.三大政策 |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 B.联合地方实力派 |
C.建立责任内阁 | D.实行新三民主义 |
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
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
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