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
| 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
| A.内阁制度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胡惟庸集团 |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
|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
|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
|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
《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 ( )
| 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
| 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 |
|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
| 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 |
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 )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
|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