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致美国国务院电文:“在那里(指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这篇电文意在提示美国政府
A.继续维持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 B.应该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 |
C.应该与苏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 D.国家利益受到了苏联的威胁 |
在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中确认“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这表明()
A.中美共同反对苏联在亚洲扩张 |
B.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
C.中美结盟以遏制日本重新崛起 |
D.中国成为与美国对等大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这段话现了新中国()
A.“另起炉灶”的外交特征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特征 |
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
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互相协调生产与流通。马歇尔援助的这一条件()
A.便于美国控制西欧 |
B.协调了西欧国家的矛盾,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
C.推动二战后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
D.促进西欧的联合,有利于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向西欧的蔓延 |
“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以看出,“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 | B.台湾问题 | C.澳门问题 | D.国际问题 |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