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致美国国务院电文:“在那里(指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这篇电文意在提示美国政府
| A.继续维持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 B.应该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 |
| C.应该与苏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 D.国家利益受到了苏联的威胁 |
清徐栋《牧令书》记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
|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
|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
|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资治通鉴》记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
|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
|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
|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
|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下表是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
| 姓名 |
官职 |
出身 |
| 萧何 |
相国 |
县吏 |
| 陈平 |
丞相 |
游士 |
| 周勃 |
太尉 |
吹鼓手 |
| 樊哙 |
左丞相 |
狗屠 |
| 灌婴 |
太尉 |
布贩 |
A.西周:“封建亲戚” B.秦朝:“独尊儒术”
C.西汉:“布衣将相” D.隋唐:“金榜题名”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的最大变化是( )
| 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 |
| 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 |
| 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 |
| 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