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是
| |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性质 |
| 中国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
| 中国出口 |
0.28亿 |
1.66亿 |
8倍 |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
A.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B.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C.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1955年,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说:“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表明中国政府
| A.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 B.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C.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 D.愿意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
1932年,中共中央开始对毛泽东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共产国际对此并不反对,但明确反对中共中央撤销毛泽东职务的做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
| B.毛泽东是中共中央事实上的领导核心 |
| C.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存在尖锐矛盾 |
| D.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完全正确 |
口口口口的目标是消灭军阀和清除帝国主义的特权,随着口口口口的进展,民族主义使革命阵营团结,而社会革命却使革命阵营分裂。许多城市出现“拥护蒋总司令”、“驱逐鲍罗廷”的相同标语。材料中口口口口是
| A.辛亥革命 | B.国民革命 |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
“它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土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它是
| A.孔孟儒学 | B.董仲舒新儒学 |
| C.宋明理学 | D.李贽思想 |
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
| 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
|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
|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