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6分)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民生问题是代表委员关注的主线,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的福利救济,既有天灾人祸后非常时期的救济,也有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仅在平常时期的福利或救济中,就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生老病死苦各种情况下的福利或救济。直接用于福利和救济的手段包括:赏赐或发放生活必需品,提供栖身之所,提供生产工具或资料,给残疾人提供工作机会,提供劳动力帮助耕作,提供待丁或保姆服务,减免赋税,减免徭役,售卖平价或低价粮食,发放药品和医疗指导书籍,提供免费医疗,提供丧葬费或服务,免除学费,提供旅行帮助,促合鳏寡成婚等等。从西周到明清,没有看到政府在全国性年度赋税计划中专列常规性用于救济的赋税项目,也没有真正的长期稳定的这类税种被执行,没有看到政府在这一目的上有真正的常规性开支预算。用于福利救济的钱物,要么来自临时动用皇室经费或国库一般库存,要么开列专项税收,要么特设官办产业或放贷或流通服务,要么挪用政府的专项收费,要么直接取自富民,要么接收使用无主财产。用今天的话说,多数是特收特支。          
——摘编自史永锋《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戍变法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和革命派的领袖人物孙中山也结合海外经历,将西方社会福利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提出了系统的社会福利主张。他认为救国必须从“扶贫救弱”开始,只有国民走出“穷弱”,国家才能变得强大起来。在《大同书》当中,他更在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指出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认为只有建立“公养”、“公教”、“公恤”的福利保障制度,人类才能真正地走向大同。而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中,集中阐释了“民生”的含义,构想了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福利保障社会的蓝图,在这一社会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代表了中国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强烈渴望和向往。
——摘编自田毅鹏《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勃兴》
材料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民生建设政策;决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推行福利救济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康有为和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 下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一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二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图1图2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图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图3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
(4)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奢则不孙(恭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簪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材料二由于对葡萄牙的高关税政策,英国本地不宜生产的商品,不能向邻国购买,而必须从一个遥远的国家输入,尽管明知该国的此种商品的品质较差。就这样,为了让国内生产者能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将某几种产物输到这一个遥远的国家去,国内的消费者除了要忍受消费低劣的商品外,还要支付国内商品因输出引起的昂贵价格。在牺牲国内消费者的利益上,英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管理美洲殖民地和西印度殖民地,这些法律比其他通商条例更加严重。一个大帝国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造就一个顾客大国,使他们只能购买本国各生产者所供给的各种物品。而英国消费者要负担全部费用,以维持和护卫这个帝国。重商主义的制定者肯定不会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在这些政策中完全被忽视了。所以它的制定者只能是生产者,牺牲了消费者的利益。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18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对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自1873年以后洋纱几乎每年都在跌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是1883年,曾跌价三分之一以上。在跌价的同时,棉纱进口到中国的指数由100增加到2164,……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消费观念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消费观反映的社会现象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者利益牺牲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争言洋货”的背景。并谈谈你对“争言洋货”的认识。

(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一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二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图一 美国,1947年图二 捷克斯洛伐克,1949年
(1)依据材料中的文字和图片,请用最精炼的语言分别概括图一、图二的主题。(4分)
(2)以上两幅漫画观点迥异,请具体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3)据此,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幅漫画的历史价值?(4分)

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但对中美两国意义巨大,对世界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美国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与民主运动,这是我们所感激的。……7月4日万岁!民主的美国万岁!
——摘自《祝美国国庆日》(1944年7月4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论)
材料二

材料三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国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媒体对“红色中国”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态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反映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故。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引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据钱穆所说,在政治制度上,宋之于唐基本没有变动,有变动的也是迫于时代。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4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
(5)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