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并不是什么坏事,并不是恶的行为,相反,他这样做的时候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比他直接去追求社会利益时还要大,还要好。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商品交易中本身包含着利他的因素
②直接追求社会利益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竞争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钱学森先生曾在其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上先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终的)。这是因为()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生态文明、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正在改变着中国官员们的“政绩观”,也改变着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正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说明()
A.科学发展观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
B.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 |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D.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 |
“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或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或失败。”这启示我们()
A.要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
B.想问题办事情的态度决定失败 |
C.联系是普遍的、主观的、有条件的 |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
现在不少城市倡导建设低碳社区。但由于所面对的资源环境条件不同,居住居民的综合素质不同,在不同区位和地理条件下的低碳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具体采用的方法也不同。这体现的唯物论哲理是()
①物质世界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