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
材料一 拥有节能、环保等百般好处及庞大的产销目标的新能源汽车,为什么仍飞不到寻常百姓家呢?半数人认为新能源车价格偏高:一方面,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企业研发投入大,产品成本高,特别是动力电池价格高昂,成本要占整车造价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高涨,而更多的还是在造势,现实产量和保有量并不高,可选车型不多。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知识,分析说明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的依据。
材料二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决不能绕过普通消费者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我国将加大从消费方面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倡导“绿车”消费,激励购买新能源汽车,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并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发挥消费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作用,相信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将不会太远。
(2)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说明倡导“绿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材料三 2004—2011年我国汽车消费及相关指标
指标 年份 |
私人轿车保有量(万辆) |
GDP(万亿元) |
人均收入(元) |
汽车工业销售产值/GDP(%) |
2004 |
600 |
16.0 |
6179 |
5.62 |
2006 |
1149 |
20.9 |
7668 |
6.70 |
2008 |
1947 |
30.1 |
10271 |
6.31 |
2010 |
3443 |
39.8 |
14394 |
7.54 |
2011 |
4322 |
47.1 |
16241 |
10.40 |
材料四 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10 分)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探索的好家风、好家训展示活动,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大量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促进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家不断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加强互联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2015年1月1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提到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据此有人认为:“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有利于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12分)
2014年9月习近平赴塔吉克斯坦,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对该国进行国事访问。结束中亚行程后,习近平“转场”南亚,访问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印度三国。分析称,习近平此次“两亚行”助推中国“向西开放”。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极大地拓展中国发展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与此同时,更会促进“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强调“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将充分利用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实现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项倡议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外交的新概念。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2)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阐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理由。
(3)运用经济常识知识,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优势资源为目的,简要设计一个互利共赢的具体方案。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扩大人民民主;要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城市建设回归理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分地区、分规模城镇化质量指数情况
注:城市规模按《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0年)城区人口分类。分地区数值为各地区城市指标的平均值。分规模数值为各种规模城市指标的平均值。
(1)根据表中信息,简要概括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近年来,关于“空城”、“鬼城”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C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调结构、转方式的基调,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避免了“空城”现象:一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二突出节约集约,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质量和效益;三突出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四突出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五突出改革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如何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来避免“空城”现象的。
材料三: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又被称为“共同沟”,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由于共同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道道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道路的附属设施集中设置于共同沟内,使得道路的地下空间得到综合利用,腾出了大量宝贵的城市地面空间,增强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并且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创造良好的市民生活环境。
(3)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共同沟”对我国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启示。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研究上广泛吸收国内研究的成果,积极探讨具体价值条目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发展形态、逻辑脉络以及在全球化视域下的特定表现;同时,还要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始终关注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践行策略。
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友善是个人层面价值观中基础的部分。友善,顾名思义,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友好而善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各种关系,要与各种人群进行交往,以何种态度来对待处理各种关系,体现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下,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友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相互之间进一步协作,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帮助他人,成就自我,只要我们常怀友善之心,伸出友善之手,做出友善之举,就会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会和谐增添正能量,也会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2)请运用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关的知识,分析材料二。
(3)结合材料三,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为我们应怎样努力成为一个友善的人提出两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