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 2013年元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尤其是北京,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1月12日,北京市环保局继续启动《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将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1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内容,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材料一某市拆迁区居民因不满市政府的拆迁办法,先是集体冲进市政府办公楼,对政府办公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然后又在市政府前的马路静坐并举行游行示威,一度造成交通中断。尽管后来市拆迁办公室经过进一步的综合考虑,适当修改了拆迁办法,但部分居民却因扰乱政府办公秩序和造成交通阻塞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材料二某市交通局和财政局联合发布一个文件,规定市内每辆出租车一年增加缴纳车票营运使用费一万元,用于出租车的管理。这一文件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对此,多数出租车司机认为上述做法不合理。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意见,决定派代表将情况反映给《焦点访谈》栏目。《焦点访谈》播放后,该市政府纠正了错误,撤销了该文件,退还了司机的钱款。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对公民“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认识。
“网络民意”又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亮点。新华网、人民网等在内的政府官方网站围绕两会议题,联合商业网站推出“有话问总理”、“两会建言”、“两会调查”、“网民提案”等五花八门的栏目,而网民对相关话题的讨论更是早已在各大论坛上“置顶”。
上述材料体现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哪一项重要内容?公民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渠道或方式来参与?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哪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2004年起,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党中央、国务院年年出台新政策,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成效不断扩大,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形势持续向请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正确性。
(2)请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正确性。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已发生巨大变化。粮食生产因种植面积减少过多,总产量下降,已从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变成粮食调入区;蚕桑生产已经消失,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塘鱼饲料或蔬菜、水果、花卉、甘蔗不断减少,最大蔗糖基地已让位给雷州半岛和广西。但塘鱼、蔬菜、瘦肉型猪、家禽、优质水果、花卉等高产值农业发展迅速。产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本地消费,并大量出口港澳,运销内地。
(3)简述珠江三角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009年,中俄两国建交6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是能源和资源大国,近几年因石油和矿产品价格上涨而得益。俄罗斯拥有世界天然气储量的45%,石油储量的13%,煤炭储量的23%。丰富的自然资源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它重振经济的后盾。
材料二: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图
(1)说出俄罗斯能源资源特点,并简述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2)19世纪60年代初俄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试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
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继2006和2007年两国互办“国家年”后,2009和2010年双方又举办了“语言年”,中俄两国互派留学生、举行联合夏令营、学术研讨会、展览等多项交流活动。
(3)清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