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 2013年元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尤其是北京,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1月12日,北京市环保局继续启动《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将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1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内容,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网络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进步,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拉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是网络空间也存在着传播谣言、发布虚假信息、发布不负责任言论等失信行为,存在着网上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和低俗之风,存在着欺诈、赌博、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公众合法权益造成严重损害。请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治理互联网存在的弊端。
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甲型H1N1流感,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防控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行动起来,为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制订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工作基本原则的?
有人认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就是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让公民都能享受同等的权利。(10分)
阅读下列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设福州城市地铁,是福建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福州市打造宜居城市的实际行动。2007年,福州市政府组织专家就《福州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进行商讨和论证。2009年6月福州市政府(地铁办)就地铁建设资金的筹措方案向福州市第13届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12月,城市福州地铁1号线举行动工仪式,福州人翘首以盼20余年的“地铁梦”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1)简要说明材料一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材料二随着福州地铁1号线的建设,福州“地铁经济”呼啸而来。地铁是一个产业链的起点,它的兴建将强力带动就业,为地产、机械、建材、通讯、广告等近30多个相关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从短期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从长期看,有利于解决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打造宜居城市;带动周边的旅游、购物。地铁沿线地段将被“点石成金”,促进福州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材料二,说明福州地铁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w
(3)简要说明,福建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福州市地铁决策是正确的价值选择。
材料三2008年以来,集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交流、合作和研讨于一体的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每年一届在福建厦门举行,规模越办越大。
(4)有人认为举办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能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请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我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族团结、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材料一 1905年1月,随同英军入侵西藏的英国《每日邮报》记者埃德蒙·坎德勒完成了他的《拉萨真面目》。书中写到:“毫无疑问,喇嘛采取了精神恐怖手法维持他们的影响和政权继续控制在他们的手中。……但是目前,人民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年代,不仅仅是在他们的政体、宗教方面,在他们的严厉措施、巫术、灵童转世以及经受烈火与沸油的折磨方面如此,而且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也都不例外。我敢说,在世界历史上顽固和黑暗如此突然暴露在科学的面前是没有先例的。……而对达赖喇嘛无上尊崇、对喇嘛僧人虔诚信奉的所有的善男信女都是些衣衫褴褛的穷人,许多人还是双目失明的瞎子。”
……无论是农奴对其庄园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还是阶级、阶层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维持,都是通过严酷的刑罚及其所造成的社会恐惧得以固化。
——摘编自《族际认知》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人对旧西藏的观感从鄙夷转向了美化,甚至有人称旧西藏的贫富差别很小,“农奴的生活方式似乎是令人羡慕的,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自由自在地过着悠闲的生活”。这种“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的“香格里拉”诱惑,使当代西方一些人心目中的旧西藏形象变得那样令人神往和充满想象。……问题在于,那些对旧西藏的“美好想象”是建立在西藏“独立国”这一政治目标基础上的文化包装。
——摘编自《族际认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藏社会的基本特征。埃德蒙·坎德勒将西藏比作“中世纪”,这表明了他怎样的立场?
(2)两个材料中的“西藏观感”,显而易见,第二个是不真实的,为什么?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材料三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是中央和各地政府考虑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积极进行土地流转的探索和实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效果。如日光温棚,种植草莓、油桃、蔬菜等,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眼下,村民从每亩地可获得租金800元,是以前一亩地收入的4倍,摆脱了土地束缚后,村民更多地从事二、三产业,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此。(4)分析图中青海省主要种植业区分布的区位优势,说出如何让更多土地“转”起来的措施。
(5)地理课上讨论A湖泊近年来水量减少的原因。甲同学说:“利用湖水对庄稼进行灌溉,入湖河流流域的庄稼灌溉用水增多。”乙同学说:“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少。”请你分析说明哪个同学有道理。
材料四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次7.1级强烈地震袭击青海玉树,美丽的高原古城瞬间成为一片废墟,也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牵肠挂肚的焦点。面对如此困难和猝不及防的地震挑战,我国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就动用军队武警与国家专业救援
团队紧密合作,进行了“立体式”救灾行动。国家最高领导人前所未有地提前或者延后外访活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余震中赶到了灾区,探望受灾民众和救援队伍,胡锦涛从巴西峰会赶回北京后,也迅速来到灾区。胡锦涛和温家宝都提出珍惜每一个生命、决不放弃,各路救援队伍进村入户排查搜救,不但争取黄金时间,也争取极限时间,写下了中国地震救灾乃至于世界地震救灾上的新一章。 玉树人也没有让世界失望。在艰困的环境下,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少年,甚至孕妇,不管是藏人还是汉人,在瓦砾下展现出罕见的韧劲,不断出现生命奇迹,激励了救援队伍,也激励了世界。一场空前的灾难反而让中国有机会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僧侣和军人争先恐后携手救人,就是令人难忘的一幕。 玉树的大搜救和许多生还奇迹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人道的力量、团结携手的力量,是永久闪光的力量。
(6)结合材料四,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强调救援工作抢救生命,生命至上!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7)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谈谈对灾难中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