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 B.社会制度 | C.生产能力 | D.劳动力短缺 |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A.保甲法 | B.均输法 | C.农田水利法 | D.募役法 |
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
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
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A.体现男女平等的待遇 | 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
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
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