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
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
C.“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 |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基本改变了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A.引起殖民扩张 |
B.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
C.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
D.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傩戏 |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它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A.推行贸易自由化 |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C.扩大进出口数额 | D.克服经济发展困难 |
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