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有关这种经济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典型的代表国家有美国和德国 |
B.这现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
C.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
D.推动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建立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出台的美国外交政策是
A.“和平演变” | B.杜鲁门主义 | C.马歇尔计划 | D.建立北约组织 |
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发表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就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
A.表明了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
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 |
C.实质是马歇尔计划 |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 |
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策 |
某国领导人在演讲中呼吁:“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下列对该领导人所在国家及发出这一呼吁背景的推测较为合理的是
A.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
B.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力空前膨胀 |
C.苏联――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 |
D.中国――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