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通过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求是》2010年第24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6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4分)
(3)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古代商业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据此回答:
(1)战国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特点?
(2)唐朝时期我国商业发展又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3)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4)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共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门第)良将怯如鸡”。
(1)材料一反映什么制度?根据材料说明这一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唐朝科举考生主要有两种:一是朝廷所设的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及各地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另外,现任官员也可参加,一般是品级较低的官员。唐代科举以进士科最受人羡慕,也最难考。由于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就更提高了其身价。每次总有一两千人报考,而取中者多时不过三、四十人,少时仅几人。人们把考中进士者称为“白衣卿相”、“一品白衫”。官家还要为新取中的进士举行很多庆祝活动。如“探花宴”是在杏园举行的宴会,“题名会”是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曲江会”则是大宴于曲江亭子的庆祝活动。不过当一些反对科举制度的守旧官僚主持朝政时,庆祝活动便被减去许多。长达两百年的朋党之争中,科举制度一直遭到这部分人的反对。但科举制度受到了广大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的拥护。他们整日埋头苦读,幻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引自《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图1宋人殿试图图2明朝学子看榜图

图3明代科举写满文字的作弊衣衫图4清代科举落第者、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概括材料三中的四幅图片都反映了哪些现象
材料四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以及西方人都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5)请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是《渭水之盟》及其说明:

说明: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便率10万骑兵南下,长驱下入,一直打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40里。唐太宗因为刚即位,不愿发动战争,以免破坏生产,因此只带六骑随从到便桥南边,隔着渭水责问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见太宗镇定自若,认为唐已有防备,于是向唐太宗请和。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材料二下图是《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

材料三(按: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由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辜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 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引自《资治通鉴·唐纪》
阅后回答:
(1)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要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3)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
(4)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

右图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以五四运动前后的史实,说明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长水草的沼泽),不可以为天下王。”
——引自《管子》
材料二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搏兽者,杀之。”
——引自湖北云梦出土秦简《田律》
材料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道路),弛山泽之禁……
——引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四初,(东汉)平帝时,河、汴决坏,未及得修,……而浚仪令乐俊上言:“昔元光(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地名)河决,尚二十余年,不即拥塞。”
——引自《后汉书·王莽传》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有何具体规定?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造成黄河水患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上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