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
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 |
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声明:“(日本)执迷不悟……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声明发表的直接诱因是
A.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 B.国共第二次合作已正式实现 |
C.太平洋战争爆发及美国参战 |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
抗战期间八路军某刊物报道:“八路军在抗战一年半中,在蒋委员长与战区司令长官的领导之下,在朱彭总副司令及各部各级长官与共产党员的领导之下,协同各部友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战。”与报道相一致的“英勇的抗战”是
A.百团大战 | B.平型关大捷 |
C.徐州会战 | D.淞沪会战 |
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道:一个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C.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句话是对井冈山特点的高度概括。下列“红”事件发生在井冈山的是
A.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 B.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
C.彭德怀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 | D.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