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训义》中写道:“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这种观点
| A.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
| B.指出了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
| C.论证了商人在合理范围内谋利的合法性 |
| D.强调了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至今不衰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反映了
| A.程朱理学 | B.阳明心学 | C.李贽“异端” | D.经世致用思想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区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
|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到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
|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
| C.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方社会大伤元气 |
| D.汉武帝本人的素质,勤于治国 |